一夔已足
一夔已足(yī kuí yǐ zú):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最早出自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
- 中文名 一夔已足
- 拼音 yī kuí yǐ zú
- 解释 指只要一个真正的人才足够
-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反义词 多多益善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示 例
昔尧作《大章》,~。(《后汉书·曹褒传》)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释义 只要是真正的专家,有一个就可以了。
成语寓意
“一夔已足”是舜对夔的评价,而在很多时候人多也并不一定代表具有优势,俗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一些情况中,真正的人才一个人就够了,人多不一定势众,也许会引发更多的阻力。而在学习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艺贵在精而不在多,十八般武艺,不一定要样样都精通,却一定要有甚少一样是自己的强项,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一夔已足”的行业佼者。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一夔已足”指有夔一个人就可以制乐,形容只要是专门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运用示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褒传》:“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清·李伯元《中国现在记》一回:“一夔已足,世上哪里有兼全的事!”
故事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响,非常吓人。人们称这怪兽为夔。
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磐。磐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磐,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舜继位后,认为音乐能体现天地的精华,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担心夔一人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建议舜再寻找几位乐师协助他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佯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出处《吕氏春秋·察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