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一双手

2022-06-30 22:56:14 百科资料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 ,作者是姜孟之。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 中文名称 《一双手》
  • 外文名称 "hands"
  • 作者 姜孟之
  • 释义 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

文章欣赏

原文

  一双手

  我握过的手不知其数但均不曾留下很深的印象。

  1988年5月,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林区人抗镐上山。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查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手心来,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络纹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注释

  (1)选自1989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本文原始作者写的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个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为一篇精美的散文,曾被翻译为英文和法文介绍到国外。姜孟之,当代作家。

  (2)惺忪(xīng sōng):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3)镐(gǎo):刨土用的工具。

  (4)老茧(jiǎn):同"老趼",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5)垧(shǎng):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1垧合15亩。

  (6)迹地林和次生林:森林采伐之后重新种树形成的林地叫迹地林。原有森林经采伐或破坏后又自然恢复起来的森林叫次生林。

  (7)层积:木材堆积垛长、宽、高相乘的体积。包括各段木材的实积及其相互间的空隙。以立方米(层积立方米)为单位计量。

课文赏读

  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9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甘蔗"。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