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

2022-07-01 09:33:20 百科资料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alpha 1 anti-trypsin deficiency-associated liver disease)是遗传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代谢性肝脏疾病,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autosomal recessive fashion)遗传伴等显性表达(codominant expression)。
  • 挂什么科 消化内科
  • 哪些症状 肝肿大、脾肿大、腹胀、胆汁性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无胆汁粪便、嗜睡、上消化道出血、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紫癜、出血倾向、肝淤血
  • 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
  • 需做检查 α1-抗胰蛋白酶、总胆红素(TBIL,ST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检
  • 引发疾病 原发性肝癌

病因

  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乏性肝病是血清中一种拮抗蛋白酶的成分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代谢病。

  

症状

  α1-AT缺乏性肝病可在婴幼儿期初次被发现,也可在此期无肝脏病变表现,到成年后出现慢性肝病表现。8%~12%的PiZZ型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即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0µ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可达150~1300U/L。患儿体重增加缓慢、嗜睡、易激怒、出现无胆汁粪便。3个月月龄的小儿半数出现高转氨酶血症,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可达80~600U/L。12%~15%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患儿出现肝硬化病症,表现为腹胀、肝脾肿大,因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也可有紫癜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大多数患者新生儿肝脏淤胆持续7个月左右至1年可消退,如无好转,则可逐渐发展出现进行性肝损害,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死亡。引起的肝硬化也可在成年时发生,但在中老年期才出现肝硬化者很少。成年期发病多见于杂合子型α1-AT缺乏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较缓慢,临床表现各异,有报道成人杂合子型α1-AT缺乏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Sreger报告的120名PiZZ型新生儿中有14名长期有梗阻性黄疸,新生儿期肝炎和幼年期肝硬化,成年期肺气肿。成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肝硬化可无症状,可出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也可伴发肝癌,多见于50岁以上的纯合子型患者。

  

检查

  1.测定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正常值2000~3000mg/L)

  比正常减少10%~15%,对诊断可能有帮助,但不能确诊。因在急性炎症时,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可能增加。

  2.pi表型分析

  应用等电聚焦或酸性条件下琼脂电泳鉴定α1-抗胰蛋白酶表型可建立诊断。目前,PCR技术已用于检测α1-抗胰蛋白酶变异体,此法不仅迅速、敏感性高,而且只需极少量的细胞物质,该技术对确定诊断、人群筛检及出生前诊断等均有用。

  3.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显示肝硬化,PAS染色可见肝细胞内特征性包涵体,荧光染色显示在肝细胞内蓄积有蓝色颗粒,即α1-抗胰蛋白酶抗体荧光带。

鉴别

  1.淤胆型药物性肝损害与肝外阻塞性黄疸的鉴别有赖于详细询问病史、各种过敏表现及B超、CT、MRI、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而鉴别。

  2.肝硬化有慢性肝炎、血吸虫感染、长期酗酒等病史,肝功能、B超、CT、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并发症

  肝脾肿大,因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肝脏淤胆如无好转,则可逐渐发展出现进行性肝损害,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死亡。

预防

  1.禁烟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应绝对禁烟,吸烟可加重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肺气肿。

  2.防治并发症 对只有轻微肝损害者只需长期支持治疗;对有门脉高压者可行门腔或脾肾分流术。

  3.肝移植 对肝损害严重者应行肝移植,由于肝是合成α1-抗胰蛋白酶的惟一场所,因此肝移植不仅能治愈肝病,且能纠正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现认为肝移植是治疗Pizz终末期肝硬化的有效方法,应用PiMM表型的供者肝脏做肝移植,可望提高其存活率及改善病情。

  4.肝基因治疗 前景广阔,但目前尚难奏效,纠正异常α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是预防肝损害的发生及控制其进展的关键,Zern采用特异ribozyrnes成功地抑制一肝肿瘤株异常α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其抑制率达70%,这为预防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肝病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治疗

  本病尚无有效的特殊治疗方法,基本按肝硬化的一般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改善症状和适当的营养支持。为减轻胆汁淤积性肝病病情,患病婴儿应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给予脂溶性维生素,可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要戒烟和杜绝被动吸烟。

  曾有报道应用巴比妥类药物、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治疗本病,但均无效果。

  α1抗胰蛋白酶增补治疗(augmentation therapy):旨在增加肝脏内源性α1抗胰蛋白酶释放,从而增加抗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像减轻肺损害一样来达到减轻肝损害。但这种方法也同时增加了α1抗胰蛋白酶与血清蛋白酶复合体受体的结合,会刺激异常的α1抗胰蛋白酶产物的增加,导致其在肝细胞内的蓄积,从而加重对肝脏的损害。所以这种方法不适合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

  肝移植已被用于治疗进展到晚期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的患者,本病是适合肝移植治疗的最常见的代谢性肝病之一。肝移植除了替代已有损害的肝脏外,还可矫正代谢缺陷,以免进展到全身性病变。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被认为是可通过基因治疗来重建正常的基因型的许多疾病之一。其潜在的益处是可减少对于肝移植的需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基因治疗是通过对α1-AT缺乏的肝细胞的基因组内加进正常的α1-AT基因,使细胞能合成正常的α1-AT。此外,其他一些治疗方法业已进行研究。如研制血清蛋白酶复合体受体阻滞药(serping-enzyme complex receptor blocker)用于减少异常的α1-AT的产生,或阻断内质网α1-AT结合位点,以避免有效地分泌异常的α1-AT。这是治疗研究的前沿。

  

饮食

  配合药物食用富含脂溶性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a是由胡萝卜素转变而成的。胡萝卜、油菜、菠菜、韭菜中含胡萝卜素很多,动物性食物中以鸡肝、鱼肝含量最高,猪肝、蛋类含量稍少一些,市面所卖的浓缩鱼肝油,含量最为丰富,每10毫升含维生素a50万国际单位。

  维生素d可分为两种,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维生素d3主要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人体的皮肤含有一种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就变成了维生素d3。还可来自动物性食物,如肝类,尤其是由海产类的鱼肝中提炼的鱼肝油含量最丰富。

  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性食物,酵母、蕈类等含量较多。

  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以植物油含量最多,但维生素e不稳定,储存及烹调过程中均会有损失。

  维生素k,食物中如肝类、蛋类、豆类中都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