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了
谐音:"欧"了东北地区的口头禅,意思是"完了",事情办妥了. 网络流行语言:通常为"哦" 一般不加"了" 意为"知道了,明白" 完成, 没问题, 因为加了一个了,让原本单调的哦生动起来,富含幽默感。
- 中文名称 O了
- 外文名称 OK
- 谐音 "欧"了
- 含义 即OVER 就是行了
- 属性 东北方言
简介
基本内容 1.读音:
2.谐音:"欧"了
3.含义:即OVER 就是行了,OK了,搞定了的意思,还有知道明白的意思!或者是完了的意思。
4.属性:东北方言,现已蔓延至全国范围,成为最热门流行词之一。
5.扩展:随着小沈阳火遍大江南北,他二人转里经典的话语---"O了"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扩展
东北地区的口头禅,意思是"完了","事情办妥了"。网络流行语言:通常为"哦", 一般不加"了" ,意为"知道了","明白","完成","没问题",因为加了一个了,让原本单调的"哦"生动起来,富含幽默感。同时,也让"哦"字的意思从进行时,变成了完成时。更多的时候,"哦了"表示的是已经接受,或者说已经答应之类的意思。至于有人说这个词单纯的是某人发明的,似乎并不合理。早期的OICQ中,也常常用哦了表示接受。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词确实是从东北最先流传,但是却并不是作为方言,而是作为一种强调的答应,或者是强调的接受而被大家所认可。至于某些人所标记的,死了,完蛋了之类的意思,其实并不包含在哦了之内。至于其所标榜的某人发明这个词,或许应该说是首批使用这个词语的人更为恰当。所以说,一个网络词语的发明,并非简单的某些人的灵机一动,更多的时候,是某一群人的灵机一动,随后则是大范围的使用和普及,并且为这个词赋予固定的意思。 "哦了"实际上是ok和over前面的"o"合起来的,并非是网络上流传的,就是好像不是"三炮"而是"山炮"一样,这是因为东北人不常说翘舌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