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调前奏曲

泛指所有E大调的前奏曲作品,但流传至今最有名的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BWV 937。
- 中文名称 E调前奏曲
- 外文名称 E adjustable Prelude
- 属于 E调
- 分类 前奏曲
释疑
本文所讨论的前奏曲泛指某种组曲作品当中开头的一首,成型于巴洛克时期,在宗教合唱中作为前奏的曲目也被称为前奏曲(prelude),但歌剧的前奏曲(overture)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首曲子的调性由其首调或固定调决定,固定调为E大调的前奏曲即可命名为E调前奏曲,历史上以E调作曲的前奏曲不少,但最有名气的作品为老巴赫在1717–1720年间所作的六首小前奏曲中的,作品编号BWV 937。
作者简介
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将中世纪的秩序和严谨同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激情的个人主义相结合,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同作曲家韩德尔和泰勒曼齐名。但由于古典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主调音乐,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颂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颂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