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APP

2022-06-30 18:39:04 百科资料

应用程序(外语缩写:App;外语全称:Application) 。

APP指的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比较著名的应用商店有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Google Play Store,安智市场,还有黑莓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微软的Marketplace等。

2016年8月1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开始全面实施,APP注册用户开始实行实名制。

  • 中文名 APP
  • 外文名 Application
  • 中文意思 应用程序
  • 适用平台 IOS Android 等

基本简介

  app通常分为个人用户app与企业级app。个人用户app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而企业级app则是面向企业用户开发的。当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众多企业与个人开发者希望从中掘金,但多数人的目光聚焦在了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上而忽略了企业级移动应用。如今个人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发展速度已趋于缓慢,2013年预计市场规模为110.9亿。相比之下,此时的企业级市场才刚刚起步,2013年预计市场规模将高达124.4亿,且正以50%的增幅高速发展。在此市场环境下,需要第三方服务来解决企业及开发者双方的问题,起到双向需求汇聚、营销分发、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效用,并能针对双方提供相应的服务。应用工厂即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聚合上下游资源而成为国内首个企业级移动应用一站式服务平台。

APP

基本概念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由于iPhone智能手机的流行,现在的APP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目前比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里面的App Store,android的Google Play Store,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Blackberry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

APP

  苹果的iOS系统,app格式有ipa、pxl、deb;谷歌的Android系统,app格式为APK,另外还有拇指玩推出的GPK,就是将数据包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安装的格式;诺基亚的S60格式有sis、sisx。

  一开始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的,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腾讯的微博开发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 APP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其中包括大众流量和定向流量。

基本术语

  目前主流的APP版本有: 

  1、安卓系统版本 Android

  2、苹果系统版本 iOS 

  3、塞班系统版本 Symbian

  4、微软windowsphone

主要特点

  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而目前国内各大电商,均拥有了自己的APP客户端,这标志着,APP客户端的商业使用,已经开始初露锋芒。

  APP已经不仅仅只是移动设备上的一个客户端那么简单,如今,在很多设备上已经可以下载厂商官方的APP软件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无线控制。

APP

  例如,音频厂商中日本天龙与马兰士已经推出了Android与IOS的官方APP,可以对各自的网络播放机或功放等产品进行无线播放或控制。

  不仅如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将APP作为销售的主战场之一。数据表明,目前APP既手机给电商带来的流量远远超过了传统互联网(PC端)的流量,通过APP进行盈利也是各大电商平台的发展方向。事实表明,各大电商平台向移动APP的倾斜也是十分明显的,原因不仅仅是每天增加的流量,更重要的是由于手机移动终端的便捷,为企业积累了更多的用户,更有一些用户体验不错的APP使得用户的忠诚度、活跃度都得以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为企业的创收和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用户基数较大、用户体验不错的几款客户端,

  本地服务的有:大众点评、豆角优惠、今夜去哪儿、丁丁优惠、艺龙在线等。

  网购的有: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乐蜂网等等。

  以分享为主的主要有:美丽说、蘑菇街等。

  社交即时通信工具有:微信、陌陌、E都市、易信、来往等。

  当然游戏、阅读等热门应用更是层出不穷,IOS的用户的下载渠道相对比较明确,直接在APP Store或者Itunes直接下载就可以,安卓用户只能在各大下载市场去淘了。

其他资料

开发

  APP创新性开发,始终是用户的关注焦点,而商用APP客户端的开发,更得到诸多网络大亨们的一致关注与赞许。与趋于成熟的美国市场相对比,我国开发市场正处于高速生长阶段,处于领军地位的是“APP快车”,从09年开始投身中文APP客户端应用开发、企业移动平台开发,至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

APP营销

  App营销是App能否获得广大用户下载和注册使用,并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App营销的渠道包括应用商店、广告联盟、手机应用媒体、手机应用论坛等。

  以ios app为例:

  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刷榜、限免、aso优化、换量,特定类型产品产品可以利用好微博营销用户除了付费之外,另一个价值就是传播,大部分产品(除了社交类产品)属于用户只会因为产品的质量而去传播,本身要求比较高,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就是设置门槛要求用户分享咯;应用运营前做哪些准备:

  ASO(应用商店优化)准备

  应用权重可能的影响因素:应用使用状况(打开次数、停留时间、留存率)新应用,或者刚更新会有特殊权重,下载状况,评论数,评星。

  关键字匹配:影响搜索结果的要素:标题(255字节),关键词(100字节),收费插件,开发商,汉字算一个字节,可以把竞争对手的品牌词都列进去,描述内容对搜索结果没什么影响。

  LOGO优化

  logo是对点击率影响最高的因素,直接影响产品能走到的高度,工具类以纯色为主,主色2-3种,如果有生活中的物品做参照再好不过了,立体和质感很重要,游戏类以人物头像进行突出。

  AppStore详细页优化

  描述,显示五行,前三行最关键,对用户转化有一定影响,和大部分渠道合作会要求在描述前面加上他们的信息,虽然可惜,但是不能吝啬。

  截图,突出核心功能点并加上一些描述,不要单纯只是画面截图。

  评论,通常来说评星数会是评论数的3-4倍(除非应用内有引导用户区appstore评论),虽然评论务必得刷,但是不要刷太过了。

  (4)开辟应用推荐,无论在什么位置,但一定要有,这是资源交换的筹码。

  (5)设置收费,刚开始的收费让运营的余地大很多。

  正式上线之后:

  (6)刷榜:在上线之后刷一点收费版,造品牌,让业内和用户都看到你,在之后的合作会容易很多,据说解决网先刷后付,不过价钱略贵,这个我没有操作过。

  (7)发码:同样是造势的,投稿并提供码给测评站发文章,和佐佐卡,搞趣之类的做发码活动,不会有太多直接下载,但是对后面铺垫很重要。

  冰点降价:和发码同一类型,网易有做冰点。

  (8)限免:真正的战斗开始了,限免无疑是真正的第一波带量的渠道,所以选择好合作方比较关键,目前的限免第一阵营几家:搞趣,iapps,苹果园,软猎,网易。

  推送力最强的是搞趣,尤其是他们的特约,如果产品好的话,冲榜肯定没问题,但是他们要求比较高,所以和他们的商务搞好关系,很重要,其他的几家联合限免效果也都还不错。

  (9)资源交换:主动给渠道商一些资源位,能帮助你在和他们的沟通中获得更多主动,刚开始你能提供的量肯定是很少的,所以就谈按天算吧,换量比较麻烦,一般也不是特别乐意做。

  (10)广告投放:做过一轮限免后资源交换后,有钱的可以开始做广告投放,目前好的渠道不多,有米,多盟,admob算是比较优质的了,尽量按cpa来做,能谈到3.5块就很不错了。

APP取代企业WAP网站成为手机主流移动应用

  随着企业WAP在全球掀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方兴未艾时,另一场移动互联网的革命之火却挑起了更大的关注度。这场“革命”是以智能手机及智能手机中的APP应用为代表的,相较于WAP站点的不温不火,手机APP拥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以APPLE的App Store 为例,苹果公司于2008年推出AppStore,最初其中只有不到500个APP应用,但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500000,累计下载次数更是高达15,000,000,000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形式增长着。

APP Store

  2011年苹果在全球引起的浪潮更进一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APP应用,企业移动营销对于企业的作用也进一步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以各种形式开展手机APP营销。企业WAP受到APP应用的极大挑战。技术的变革正在带来应用模式、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

  应该说,APP营销更像是WAP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这两者营销都来源于企业对移动营销的重视;其次,通过数据比对发现,率先进入APP的企业,正是当初在企业WAP兴起时便选择进入WAP的企业,因此不难得出结论,企业APP营销是WAP营销的新时代。  

APP的安全问题

  央视315晚会今日曝光了智能手机软件恶意扣费问题,一些公司和经销商选择行货手机预装恶意软件进行扣费和窃取隐私,手机APP的安全问题和手机预装软件的恶性收费为题浮出水面:部分厂商在行货手机中恶意安装吸费软件,利用普通消费者的信任,在常用的APP中植入木马病毒,从而达到达到恶意吸费的目的。有用户反映手机出现恶意扣费的情况,但手机上看不见任何扣费程序,经调查发现手机被植入了恶意木马程序,其中一个可以远程安装、卸载应用软件,另一个可以获取手机中的个人信息。手机APP安全问题值得思考。

历史意义

  App store模式的意义在于为第三方软件的提供者提供了方便而又高效的一个软件销售平台,使得第三方软件的提供者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适应了手机用户们对个性化软件的需求,从而使得手机软件业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良性发展的轨道,是苹果公司把App store这样的一个商业行为升华到了一个让人效仿的经营模式,苹果公司的App store开创了手机软件业发展的新篇章,App store无疑将会成为手机软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iPhone的软件应用商店”的本身。

新闻事件

实名认证

  2016年8月1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开始全面实施。根据规定,自8月份起APP注册用户开始实行实名制。

App违法违规收集行为认定方法

  一、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

  1.在App中没有隐私政策,或者隐私政策中没有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

  2.在App首次运行时未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

  3.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难以访问,如进入App主界面后,需多于4次点击等操作才能访问到;

  4.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难以阅读,如文字过小过密、颜色过淡、模糊不清,或未提供简体中文版等。

  ​二、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1.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2.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发生变化时,未以适当方式通知用户,适当方式包括更新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并提醒用户阅读等;

  3.在申请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申请收集用户身份证号、银行账号、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时,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或者目的不明确、难以理解;

  4.有关收集使用规则的内容晦涩难懂、冗长繁琐,用户难以理解,如使用大量专业术语等。

  三、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1.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

  2.用户明确表示不同意后,仍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频繁征求用户同意、干扰用户正常使用;

  3.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超出用户授权范围;

  4.以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户同意;

  5.未经用户同意更改其设置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状态,如App更新时自动将用户设置的权限恢复到默认状态;

  6.利用用户个人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未提供非定向推送信息的选项;

  7.以欺诈、诱骗等不正当方式误导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如故意欺瞒、掩饰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真实目的;

  8.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

  9.违反其所声明的收集使用规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四、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1.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与现有业务功能无关;

  2.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或打开非必要权限,拒绝提供业务功能;

  3.App新增业务功能申请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原有同意范围,若用户不同意,则拒绝提供原有业务功能,新增业务功能取代原有业务功能的除外;

  4.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等超出业务功能实际需要;

  5.仅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强制要求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

  6.要求用户一次性同意打开多个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用户不同意则无法使用。

  五、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1.既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App客户端直接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包括通过客户端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等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2.既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数据传输至App后台服务器后,向第三方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3.App接入第三方应用,未经用户同意,向第三方应用提供个人信息。

  六、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按法律规定提供删除或更正个人信息功能”或“未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

  1.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

  2.为更正、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用户账号设置不必要或不合理条件;

  3.虽提供了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但未及时响应用户相应操作,需人工处理的,未在承诺时限内(承诺时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无承诺时限的,以15个工作日为限)完成核查和处理;

  4.更正、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用户账号等用户操作已执行完毕,但App后台并未完成的;

  5.未建立并公布个人信息安全投诉、举报渠道,或未在承诺时限内(承诺时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无承诺时限的,以15个工作日为限)受理并处理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