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式坦克

61式主战坦克于U.C.0061年服役,是一年战争中联邦军的主力陆战力量,至0079年战争爆发时,该型坦克已广泛部署于各联邦基地。61式的外型独特:发动机前置,在单炮塔上安装双联装155mm加农炮。但因设有自动装弹机,所以乘员仅有车长兼炮手、驾驶员两名;它和吉恩军的MS比起来战力实在相差太大,就性能上而言也不如玛捷拉坦克。战争初期,61式在吉恩军的攻势下损失惨重,虽在战争后期针对电子系统和装甲等作了改进,提高性能,但它仍只是纯粹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才勉强维持。
- 中文名称 61式坦克
- 外文名称 Type 61 Medium Tank
- 类型 武器
- 本质 战车、坦克
- 日文名 ろくいちしきせんしゃ
高达中的61式
61式坦克(Type 61 M.B.T.,61式戦车)正式编号:61式(Type 61)

装备类别:主战坦克
初次列装时间:0061年
武装:155mm加农炮x2,12.7mm机枪x1,烟幕弹x8
机械设定:大河原邦男
出处:机动战士高达、高达第08MS小队、Ms Igloo2重力战线:陆上王者
简介:
它和吉恩军的MS比起来战力实在相差太大,就性能上而言也不如玛捷拉坦克不过,61式的最大的优点毕竟还是它的易生产性,以及绝对数量;而且如果运用得当,少量61式也可能对MS造成严重威胁。
61式是旧时代作战思想下的产物,也是典型的和平时期武器。61式战车性能一般,即没有突出的优点,也没有突出的缺点。虽然有些侧重火力,但是总体布局上还是遵守了机动/火力/防护平衡的设计思想。
61式战车融合了旧世纪许多有特色的战车设计方案,比如:
61式采用发动机前置的布局。这样,既提升了车体前部的防御力,又在车体后面留下了一个大型出入口。这对乘员的出入/逃生,物资的补给,检修等都有巨大的好处。
155 炮使61式拥有比较强大的泛用火力。双联装的设计使61式拥有比较高的射速(相对而言)与突击火力。但是双联装火炮的布局使火炮不在炮塔的轴心,射击时会产生强大的扭力矩,降低炮塔的耐久性。另外,由于双150炮与双路双向自动装弹机占用的空间太大,连带的导致61式的备弹量不足----也就30发的样子。
自动装弹机是61式的必须装备-----否则要多加4个装弹手才够用。不过155炮似乎不太可能采用定装炮弹,因此就算采用效率最高的双路双向自动装弹机,61式的射速也高不到哪里去。另外,由于炮塔的空间不足,自动装弹机的主体与炮弹的药筒必须装置在车体中,这似乎不太安全---- 取决于61式抑爆系统的有效与否。但有可以肯定一点:一旦自动装弹机故障,61式将失去战斗力!
尽管在0079年,61式的作战系统已经非常过时,但这并不是61式战车的错。它是为旧式战争设计的,在它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的时候,MS和米诺基夫粒子根本还不存在。61式自然无法对不存在的潜在对手做任何针对性的准备。而且,尽管61式战车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也取得了不可小视的战果(其中MS占相当大的比率)。这说明,只要掌握61式的优点,善加利用,61式战车还是一种颇有威力的武器。比如说:
61式的155炮的单发威力强于扎古的120机枪,在射程上也要远一些。比90机枪仅在穿甲能力上有明显差距。因此,只要集中一定数量的61式,以有效的协调弥补射击速度上的差距,61式战车可以有效的遏制MS的进攻。61式的目标投影很小,这就提高了它的生存与隐蔽能力----扎古驾驶员经常同61式近战,原因之一就是61式不容易命中,命中了也容易产生跳弹。在战场上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地形加以伪装与隐蔽,61式可以有效的伏击MS。从08中吉翁军马捷拉战车的战例来看,61式可以做的更好。此外,从实际来看,61式与MS在目标投影上有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在客观上提高了61式的射程。
61式的持续战斗能力强于MS。当然,这里的持续战斗能力并不包括生存力与持续交火能力,主要是从战备状态持续能力来衡量。很明显,在战场上,MS的单人驾驶员要比坦克的3人车组更容易疲惫。而且,原用于宇宙的MS也比陆地上"土生土长"的坦克更加容易故障。因此,MS的实际勤务效率要远远低于坦克。这也是处于劣势的61式战车可以同MS对抗的原因之一:提高效率等于增加数量。
总的来说,61式战车的优势仅仅集中在集团远距离交战上。在近距离作战上,由于先天的不足,远不能和MS抗衡。而且,由于61式的持续交火能力太弱,协调通讯能力不可靠,即使是集团作战,也难以有效打击MS部队。所以在战争初期吉翁军的主动进攻下,61式战车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损失惨重在所难免。
客观来讲,61式战车在一年战争的确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是不平横对抗的必然后果),但是其所立下的功绩也是无与伦比的。
自吉翁军降下作战起61式战车全程参与了一年战争,广泛的应用于地面战场的各个战区,各条战线与各个时期。
在吉翁军第一次降下作战时,61式战车是联邦军手中唯一一张可以打出的地面牌。
遵照联邦"用61式换时间/空间"的作战思想,61式战车部队牵制与消耗了吉翁军登陆部队大量的弹药/物资与人员。代价是旷野上一堆堆燃烧的钢铁---- 燃烧的61式。很多人认为,阻止吉翁军扩张是联邦军空军的功劳,但是要问:"当HLV降下时,如果没有61式,世界将会怎样?!"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V"计划为联邦军带来了自己MS,大批MS逐步装备部队,联邦军的装备重心开始移向MS。但是这时61式战车依然是联邦军的作战主力。由于新组建的MS部队无论是装备性能上,还是训练水平上,或是战术洗练上均问题多多,所以在这关键的"转型"阶段,在各个战区浴血奋战,维持巩固战线的,仍然是61式战车部队。
在反击战阶段,尽管联邦军已经生产了为数众多的MS,但是其中大部分要用于"星一号"作战。因此,61式也参与了地面战场的反击。在反击战中,61式同步兵空军配合,用犀利的装甲战术,将吉翁军MS守备部队打的一败涂地,也算讨回了些面子。

一年战争后,联邦军重整军备,走上以MS为主的路线。装甲战歌从此成为绝响……但是,回首一年战争时期的61式战车,鬼的认知是:"如果没有61式战车,联邦就没有0080年的胜利!"
日本61式中型坦克
国别:日本

名称:61式中型坦克
Type 61 Medium Tank
研制单位:三菱重工业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生产单位:三菱重工业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现状:1975年停产,1984年开始退役
装备情况:日本陆上自卫队(1975年560辆,1988年减至424辆)
概述
61式坦克是战后日本仿美M47/48坦克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国产坦克,该坦克的研制始于自卫队成立初期,因当时陆上自卫队的主要坦克装备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使用的M24、M41轻型坦克和M4A3中型坦克等,由于这些坦克战术技术性能落后,部件补给困难,操作不便,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国产坦克,更换上述装备。
1955年日本防卫厅根据武器装备国产化、现代化计划的需要,正式决定研制国产坦克。当时,防卫厅充分估计到战后首次发展坦克的困难和有利条件,例如,尽管战后没有独立的坦克工业,同时还有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是日本在侵朝战争中从维修、拆修美军的M46、M47等坦克中掌握了一定的坦克技术,加之战前制造坦克的基础,因此防卫厅对发展国产坦克的信心是充足的。
防卫厅对战后国产坦克要求必须能适应日本本土作战,性能必须能与苏制的T54/55坦克相匹敌。研制的国产坦克样车命名为STA,意为"日本第一代国产坦克样车"。因STA的研制时间紧迫,故部件研制与样车研制是同时进行的。
技术研究本部根据STA的设计方案,按实际尺寸于1955年10月先制成木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技术研究本部与三菱重工协作,从1955年12月开始到1960年1月先后进行了两次整车试制。两次试制共制造型号为STA1、STA2、STA3和STA4等4辆样车并进行了技术与使用试验。在正式定型之前,对第二次整车试制的STA3和STA4两辆样车进行了适当改进,于1961年4月正式定型,命名为61式坦克。
该坦克在1962年度正式装备,最初优先装备一部分陆上自卫队直属部队以及北海道部队。到1975年2月总共生产560辆,1984年12月开始退役,到1988年度尚有424辆。
该坦克的研制总经费按1962年度币值计算约5亿日元,每辆坦克的价格约7000万日元。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
该坦克总体布置的特点是动力后置,传动前置,传动轴通过中间的战斗舱。
该坦克内部自前至后大致可划分为传动装置及驾驶员和操纵装置、乘员及武器和火控装置、动力装置3个空间。车体由防弹钢板焊接而成。驾驶员位于车体右前部,他有1个向右开启的单扇舱盖,舱口前面装有3具潜望镜。
炮塔采用整体铸造结构,呈对称椭圆形,但右侧突出得稍大些,侧面的轮廊也稍有不同,后半部向后突出。炮塔尾舱里存放炮弹,炮塔内有通风装置、无线电台,还装有各种小型工具箱。车长炮长坐在炮塔内右侧,炮长位于车长前面,车长的鼓形指挥塔可360°旋转。其后有一向背后开启的单扇舱盖。指挥塔上有4个观察镜,指挥塔下部安装合像式测距仪。装填手位于火炮左侧,他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舱盖前面炮塔顶上有一简单的潜望镜。
车体后部动力舱的布置自前至后为蓄电池、空气滤清器、发动机。4个蓄电池的电压为12V,容量为200Ah。发电机装在发动机上,输出功率为2.4kW。
为便于检查和维修动力传动装置,车体前上装甲的一部分及车体后部的一部分均用螺栓连接。
车体两侧翼子板上各装有1个油箱,车体后部还装有备用油箱,备用油箱可由车内操纵供油及将其丢弃。
二、武器系统
1.主要武器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90mm加农炮,是日本制钢所以美国90mm M36反坦克自行火炮以及M47坦克安装的90mm火炮为样炮自行研制的。该炮于1961年正式采用,称为61式90mm加农炮。
炮管长为口径的52倍,炮管前部装有抽气装置,最前端装有T字形炮口制退器。
采用横楔炮闩,装有手动以及电磁螺线管式击发装置。火炮最大射速为10~15发/min。
2.炮弹
配用的弹种有榴弹、黄磷烟幕弹、被帽穿甲弹4种,榴弹的初速为850m/s,穿甲弹的初速为1160m/s,弹药基数为50发。
3.火控系统
采用基线长1m的合像式光学测距仪,放大倍率为12×,装在指挥塔内,与炮长用直接瞄准镜同时使用。测距仪测得的目标距离传给主炮,决定主炮的俯仰角度。
炮长使用的瞄准装置是1具放大倍率为6×的单目式直接瞄准镜和1具放大倍率为4×的潜望式瞄准镜,前者固定安装在90mm火炮上,后者通过机械式联动装置与火炮联动,总是与火炮的俯仰角度一致。车长用M15单目潜望镜装在指挥塔顶部的12.7mm机枪架下,放大倍率为7×,用于机枪瞄准。
在车体两侧前护板上各装有1对白光及红外驾驶灯,在火炮防盾左侧可安装红外/白光探照灯。
火炮和炮塔的旋转与俯仰利用电液操纵,并备有人工操纵方式。
旋转驱动为电液式,电动机和油压泵布置在炮长左侧。当炮长把座椅前面的手柄向所需旋转的方向移动时,火炮和炮塔就旋转,其回转速度与移动手柄的角度成正比。
手动时炮长转动位于炮长座椅右侧的手柄。当火炮和炮塔以动力方式旋转时,右侧的手柄必须停止使用。此外,还装有限制器,当炮塔旋转到限定位置时可闭锁。
俯仰驱动也是电液式的,俯仰与旋转使用同一个电动机。人工俯仰时由炮长操纵转换杆,转换杆向右下方转动时火炮呈俯角,向左下方转动呈仰角。
4.辅助武器
美制M1919A4式7.62mm并列机枪装在固定于主炮上的枪架上,可利用主炮的瞄准具进行瞄准,具有勃朗宁机枪所特有的散热护套和手枪式握把。
该机枪使用北约国的7.62mm通用机枪弹,携枪弹750发,初速为868m/s,射程为3150m,射速为500发/min。
美制M2式12.7mm高平两用机枪固定安装在炮塔右上方指挥塔顶部机枪架上,由炮塔内遥控操纵,旋转与俯仰由指挥塔内的手柄控制,瞄准是通过装在机枪架下的M15潜望镜进行,初速为890m/s,射程为6660m,射速为600发/min。
三、推进系统
1.发动机
该坦克采用三菱12HM21WT型4冲程12V90°风冷直接喷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缸径为140mm,功率为441kW(600马力),标定转速为2100r/min。
该机是在日本旧陆军坦克上使用的风冷柴油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从1956年6月至11月进行单缸试制,于1957年2月制成样机。
在该机研制阶段,曾对风冷、水冷两咱型式反复进行研究,经试验,在性能方面水冷较为理想,但为适应使用情况,要求采用风冷型式。经进一步研究、试验,风冷型式的性能终于达到了规定指标。最初考虑采用2冲程,虽经努力研制,而性能却不理想,故确定采用4冲程。而2冲程风冷柴油机仍在继续进行研究,直到1962年制成了4缸样机,为研制61式坦克的下一代新坦克的发动机奠定了基础。
2.传动装置
该坦克的传动装置前置,发动机的动力经主动轴传给前方的离合器。
采用干式多片双离合器,控制离合器可转换高速、低速和空档。
采用自动液压操纵常啮合齿轮式机械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这些排档均具有高、低速转换能力。
转向装置为双差速式,差速器的动力经侧传动传至主动轮,驾驶员操纵两个操纵杆实现转向。
3.行动装置
该坦克采用独立扭杆悬挂,每侧有6个小型负重轮,3个托带轮。前面的2个以及后面的2个负重轮装有减振器,最后部的负重轮与诱导轮通过联动装置联动,并可调节履带的松紧度。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履带为单销式,着地面上可安装橡胶衬垫或防滑钉,履带宽500mm,平均每侧87块履带板,由高锰钢铸造制成。
四、防护系统
坦克车体低矮,炮塔外形呈流线型,前装甲倾斜度较大,前部装甲厚46mm,两侧厚25mm,后部厚15mm。炮塔前部装甲厚64mm,两侧厚40mm,后部厚20mm。车内装有防原子装置。
变型车
1、67式装甲架桥车
取消61式坦克炮塔、以61式底盘为基础发展的装甲架桥车,于1967年正式定型,命名为67式装甲架桥车。该车仅装备第七机械化师、第七工兵大队。
该车的剪式轻金属折叠桥展开发度为12m,跨度10m,桥宽3.5m,最大承载能力40t,架设时间3~5min,可从任一端收桥。该车总重为36.7t,乘员3人。
2、67式装甲工程车
该车是战场上工程兵使用的车辆,装有推土铲和轻型吊车,车重35t,乘员4人。
3、70式装甲工程车
该车为日本首次仿美M47装甲抢救车自制的国产装甲抢救车,于1963年进行部件试制,1967年进行整车试制,1970年正式定型,命名为70式装甲抢救车。
该车定型后装备4辆,尔后停产,它是用1971年度和1972年度的预算制造的,其中包括定型车在内。
该车取消61式坦克的炮塔,装有固定式作业舱,上部结构的尾舱中装有绞盘,绞盘拉力为343kN,可沿陡坡拉起陷落的坦克。车体前面装有可朝前摆动的A形吊车,起吊能力为18t。吊车通过独立的液压油缸,除容易进行小角度俯仰外,靠吊杆的两支脚可进行较小的方向性调整。为确保起重工作的安全性,还装有防止倒转的制动器,以免牵引、起重作业时负载意外地掉下来。A形吊车不用时向后卧于车体上面。液压操纵的推土铲安装在车体前面,在抢救作业时或者在使用A形吊车时用以稳定车辆。
该车重35t,乘员4人,载有1门可安装在前上甲板上81mm迫击炮,还装有1挺12.7mm和1挺7.62mm机枪。
信息档案
性能数据
型号: 61式坦克
乘员: 4人
战斗全重: 35000kg
净重: 33500kg
单位功率: 12kW/t
单位压力: 93.2kPa

尺寸数据
炮向前: 8.190m
炮向后: 7.310m
车体长: 6.300m
全宽: 2.950m
车高:
至炮塔顶: 2.490m
全高: 3.160m
车底距地高: 0.400m
履带宽: 500mm
履带着地长: 3.700m
履带中心距: 2.450m
公路最大速度: 45km/h
公路最大行程: 200km
涉水深: 1m
爬坡度: 60%
攀垂直墙高: 0.685m
越壕宽: 2.489m
发动机
生产公司: 三菱重工业公司
型号: 12HM21WT
类型: 4冲程12V风冷直接喷射涡轮增压柴油机
功率/转速: 441kW/2100r/min
传动装置
生产公司: 三菱重工业公司,神户制钢所
类型 机械式:
前进档/倒档数: 5/1
转向装置类型: 机械双差速式
悬挂装置类型: 扭杆
主要武器口径/型号/类型: 90mm/61式/线膛
并列武器口径/型号/数量: 7.62mm/美制M1919A4/1挺
高平两用武器口径/型号/数量:12.7mm/美制M2/1挺
烟幕弹发射器数量: 2×3具
弹药基数
90mm炮弹: 50发
7.62mm枪弹: 750发
高速穿甲弹初速: 1160m/s
主炮射速: 10~15发/min
炮塔驱动方式: 动力(电液),手动
炮塔回转范围: 360°
测距仪类型: 光学合像式
炮长瞄准镜类型: 单目式
车长瞄准镜型号/类型: M15/单目
火炮稳定器: 无
装甲结构类型/厚度/水平倾角/材料
车体首上: 均质/46mm/钢
车体侧面: 均质/25mm/90°/钢
车体尾部: 均质/15mm/90°/钢
炮塔正面: 均质/64mm/ /钢
三防装置: 车内装有防原子装置
电气系统电压: 24V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 4个/12V/200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