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善言!
- 第一封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 第二封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第三封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 第四封
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弛,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
- 第五封
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世传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一种意义。
- 第六封
因为道德行为都是起于意志,而美术品只是直觉得来的意象,无关意志,所以无关道德。这并非说美术是不道德的,美术既非“道德的”,也非“不道德的”,它只是“超道德的”。
- 第七封
“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资禀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 第八封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
- 第九封
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 第十封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
- 第十一封
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human element),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 第十二封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
以书中话作结。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锐敏、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要是在书刚出版的时候读了就好了,那时候正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书籍介绍了很多关于人生会面临的一些选择的建议,带给我很多启迪。以下是我划线的地方,也是学到东西的地方。“他们说,像我这样一个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的,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自己的忧乐放在心头。谢谢罢,请留着这副“应该”的方剂,将来患烦恼的人还多呢!”nnn“哲学和历史,须有一切学问做根底;文学与哲学历史也密切相关;科学是比较可以专习的,而实亦不尽然。比方生物学,要研究到精深的地步,不能不通化学,不能不通物理学,不能不通地质学,不能不通数学和统计学,不能不通心理学。”nn“所谓“最适”就是最有本领,近代的本领是学术思想,是技术,是组织力。无论是个人在国家社会中,或是民族在国际社会中,有了这些本领,才能和人竞争,也才能和人互助,否则你纵想苟且偷生,也必终归淘汰,自然铁律是毫不留情的。”nn“人生是最繁复而诡秘的,悲字乐字都不足以概其全。愚者拙者混混沌沌地过去,反倒觉庸庸多厚福。具有湛思慧解的人总不免苦多乐少。”nn“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nn“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nn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n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题确实耐人“寻味”。借此书说说我的中国味:n书中说到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n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呢!”n美国人说:“可惜偌大水力都空费了!”n这三句话各有各不同,各有各的真理,也各有各的缺陷,有见到自然的美丽、有见到神力的广大也有见到水力的实用。中国人——天人合一n印度人——唯神而论n美国人——实用主义n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去听不同国家的声音,接触不同风格的人文,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和对比,才能激发寻找中国味的兴趣,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密码。当然作为中国人,中国味藏在基因里,烙在身体里,刻在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