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丹·布朗是西班牙旅游形象大使吗?
书看完,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基尔希对人类本源和未来发展的大胆推测,也不是几乎无所不能的AI温斯顿,反而是书中提到的各种西班牙建筑。从开篇的巴塞罗那郊外的蒙塞拉特修道院,到举办发布活动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还有巴塞罗那市区基尔希租住的米拉之家,再到高迪最著名的圣家族大教堂,最后还随着老国王去了趟马德里郊外弗朗哥灵柩所在的洞穴式圣十字教堂,中间还带了一笔收藏着《格尔尼卡》的西班牙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这真的不是《孤独星球·西班牙》吗?反正我是把这些建(jing)筑(dian)逐一百度了一遍,盘算着啥时候能去趟西班牙自由行。
不好意思,别人的书评都在严肃地讨论哲学问题,我却严重跑偏了。
回归正题:看评论说,丹·布朗江郎才尽了,这本书完全没有《达芬奇密码》里一层一层抽丝剥茧般带领读者接近答案的精巧设计,也没有把兰登教授符号学的专业特长发挥到极致,演讲内容过长有些无趣,节奏也不再紧张刺激,结尾处推理过于仓促削弱了故事的合理性。不过,我倒觉得这本书恰恰显出了作者的企图心,他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位畅销书作家,而是要“立言”了——本书仍然选取作者熟稔的宗教题材,但是给宗教挑选了科技这一强劲对手,把自己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对过去和未来的哲学思考都记述下来。老实说,这个主题非常有挑战,饱受争议,作者最后的处理也有点和稀泥的味道,谁都不得罪,不过还是非常大胆的一次尝试。通过罗伯特·兰登教授之口,作者告诫世人:“科学和宗教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它们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在这个世界上,两者都有存在的空间。”
对于没有宗教负担的中国人来说,上帝造人信仰的幻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来会怎样~Terminator电影中所谓的未来也就是2029年,十年后的你我都会植入芯片,成为半人半机器吗?
本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全世界有70%的人有宗教信仰,中国只有20%的人有宗教信仰,如此大的悬殊。我虽是无神论者,但我觉得宗教存在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其实科技也是一种信仰,选择信什么是每个人的三观体现,没必要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科学家证实地球存在45亿年,而从《圣经》中推论出上帝创造地球只有约6000年。大家当然有权利选择愿意相信哪个。如果相信上帝能让自己感觉幸福一些,又何乐而不为呢!想起过去我一位同事数次找我宣讲上帝福音,我真的完全被感动了,觉得和她一起信仰上帝一定很美好。但最终我还是放弃了,我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再添一份矛盾了,本来是好的愿望,最终却可能变成负担。
扯远了,作者很能吊人胃口,最终揭示了爱德蒙的发现,和赫拉利《未来简史》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未来由智人变成智神。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不同的道德观。让我想起《三体》中章北海为人类未来的生存而选择枪杀无辜的几位科技家。道德观在悄悄地改变!
丹布朗的小说都适合拍成电影,作者对宗教和艺术有很深的造诣,西班牙蒙塞拉特修道院,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由西班牙传奇设计师安东尼•高迪巴设计的塞罗那米拉之家等等,在电影中的视觉效果一定极佳!
总之,书的立意不算很新,但有宗教,艺术,科学及幻想,还是值得一看!
本源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文明是为了更高层次的毁灭nn“熵增原理”——整个物理中最令人着迷的理论,宇宙的所有物质都倾向于“无序化”。最为典型的例子在我看来就是耳机线缠绕问题,耳机线放在口袋里,过两天就会变得缠绕扭曲。如果你不去花费精力(对耳机系统输入能量),那么这个缠绕系统是不可能自然(通过随机环境)地恢复到未缠绕状态。但是“熵增原理”与现实最大的矛盾就是,那么宇宙为什么要进化出人类这样高度复杂的生命体,乃至去创立高度秩序化的文明,按照“熵增原理”宇宙应该是一片荒芜才对。《本源》一书借用埃德蒙的发现去给出另一个具有启迪意义的解答:高度秩序文明会加速熵增的过程。换言之,秩序化是为了在更高速率上的无序化。极端理解,发展文明是为了更快的摧毁文明的物质基础,诚如我们现在具备了毁灭地球的能力,只要有这样的概率乘以一个时间则必然会发生,那么文明的诞生就符合最为基础的物理学原理——熵增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