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荒野读书赏析(3)篇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想要尝试长途旅行但却一直怯于行动的人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一直的感觉就是,国内现在报道的很多关于#旅行失踪#新闻,导致很多原本热爱旅行或是说想了很久要尝试挑战远足旅行的人失去了很大兴趣,大家会认为孤身一人出门很危险,想叫个人随行吧,却发现都忙于工作,在当你说出这些话时,人可能只会觉得你傻。诚如我自己,就是如此。虽然我自认为还算胆大,但如果一看到这种新闻,内心还是会不自主小99一下。还有一些看过的电影和国内游记,很多故事要么是被神化的太过于美好,要么就是感觉太“恐怖”。但即使如此,仍改变不了我想要尝试的决心。长途旅行一直以来都是我的一个梦,我之前想过在毕业之后不直接工作孤身一人去间隔年,这种愿望特别强烈,但后来迫于突发私人原因没去成。这是很大一个遗憾,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两年半的工作目标,等完成之后就去实现。
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写的最啰嗦但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游记。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日常周遭经历心理情绪好的坏的毫不保留的罗列陈述,甚至于很多场合一些在常人看来羞于启齿的不必要的话,她都能脸不红心不跳的一五一十给你说出来。真是佩服。这个特别好,容易拉进和读者的距离,读的过程仿佛就是我在徒步旅行一样,内心活动也跟随作者一起,升腾跌宕。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最后说到的一段话:“我在太平洋屋脊步道上碰到的大多数人都是我人生中的匆匆过客,但是我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了太多。他们让我大笑,让我思考,让我坚持了下来。最重要的是,他们让我完全相信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其实,就算我暂时还不在路上,我依然相信陌生人的善意之多。就像你的日常工作生活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思维惯性,得养成。但你也得有基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94天,1100多英里,这是谢丽尔一个人的徒步旅程,也是她由痛苦迷茫到渐渐笃定的内心旅程。一路上,她跋涉过荒漠高山,见识过长河落日,也遇见了一个个有故事的人。旅程结束,她说,连同一路的艰险,那些痛苦的记忆都成为过去,似乎,她在万物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是的,就像我之前也说(cai)过,走过那么多地方,遇到那么多人,发生那么多事,最后自然会明白,我想要的最终目的都达到了,似乎一无所有,但又好像全部拥有,旅行了那么久,其实也就是换个地方活着而已,最终一定会收获一个平和而又坦然的心态。我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对或错,但我唯一想的就是证明自己。所以,孩子,看完书,也不要过于激动,加油工作。距离目标还有一年。希望你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走出荒野读书赏析 第(2)篇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感想随书做了笔记。下面的总结是本书最后的内容,给有幸要读的朋友有个大概的了解。谢丽尔•斯特雷德,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子。6岁时,嗜酒暴烈的父亲从她的生命中消失;22岁时,亲密无间的母亲因病突然去世。自此,家不成家,姐弟关系日渐疏离,自己的婚姻也摇摇欲坠。有4年7个月零3天,她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迷失了自己。
一次,她偶然看到一张太平洋屋脊步道(PCT)的图片,心门倏地打开了,当即决定上路。毫无经验的她,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期盼着能至少做点什么,改变这一切。这渴望如同远方的荒野,漫无方向。她告诉自己:最糟的已经发生了,我必须要自己探出一条路来!
94天,1100多英里。这是谢丽尔一个人的徒步旅程,更是她由痛苦迷茫到渐渐笃定的内心旅程。一路上,她跋涉过荒漠高山,见识过长河落日,也遇见了一个个有故事的人。同时,她也一刀刀地剥开自己的痛处,毫无保留。旅程结束,她发现,连同一路的艰险,那些痛苦的记忆也都成为过去,似乎,她在万物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走出荒野读书赏析 第(3)篇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本书作者让我想起阿德勒的书《自卑与超越》,无疑童年的经历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过去入手。幼年的谢丽尔是不幸的,父爱的缺失造就了她敏感脆弱的人格;成年不久母亲又撒手人寰,导致她一蹶不振,也反映了她对母亲非一般的情感依赖。可以说在迈入太平洋屋脊步道之前,谢丽尔的状态已经是一副失了心的躯壳,她不懂得什么是爱,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体会不到别人对她的爱。所幸,通过92天1100英里的徒步旅行,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又帮助谢丽尔重新找回了丢失的自我。正如那位女占卜师所说的:“想要治愈你父亲给你带来的伤害,你就必须越上马背,像战士那样去战斗。”无论本书中的情节是否真实,可以肯定的说确实治愈了很多人的心灵。尤其是小男孩凯儿的出现,正是谢丽尔童年的写照,吟唱《红河谷》那段也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