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读书赏析(3)篇

其实这个故事也有温暖的一面呢,那就是朱丽叶的故事,小时候,虽然杰罗姆眼里只有阿丽莎,朱丽叶却为了杰罗姆而一直默默努力着,因为他的爱好而喜欢上了读书,甚至还学习了意大利语,学会了钢琴…因为他而成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子。
虽然最后依旧没能在一起,但是朱丽叶却感受到了姐姐对自己深深的爱意,在杰罗姆不在的漫长岁月,朱丽叶也一直有阿丽莎这样心灵相通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最后嫁给商人,因为她的才华给家庭带来了很多财富,一直也过得很幸福。
朱丽叶能放下一直憧憬的杰罗姆而接受新的生活,大概也是因为姐姐启发迈过了自己的窄门吧
想到这里,阿丽莎做的一切也就很有意义了呢,她是一个爱着所有人的人,所以才会舍弃自己和最爱的人吧,相信她在临死的那一刻也是幸福的吧
窄门(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读书赏析 第(2)篇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纪德一生著有小说、剧本、论文、散文、日记、书信多种,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戏剧《康多尔王》、《扫罗》、《俄狄浦斯》,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等。
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新教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纪德8岁就读于以新教教育为主的阿尔萨斯小学,后来在蒙彼利埃中学和亨利四世中学哲学班学习过,醉心于文学和音乐。20岁时,纪德写出了自传小说《安德烈·瓦尔特手册》,随即开始了自己倾心的文学创作道路。在创作的道路上,纪德先后结识了法国诗人瓦雷里、马拉美、雷尼埃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及法国画家阿尔贝·洛朗。1947年,纪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窄门(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读书赏析 第(3)篇思想境界很高的一本书,对灵魂的发扬和纯粹、圣洁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构成了这本书的思想核心。某些地方能看到少年维特的影子,大概是青春期爱情的共性?除此以外,纪德塑造的女主阿丽莎,常常令人产生一种缥缈的不真实感,细思其缘由,大概是阿丽莎对纯粹圣洁的灵魂和爱情的追逐,有种脱离了世俗现实生活的感觉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德是把一个拥有几十年修行的道士的灵魂(不排除是纪德自身),安在了一个豆蔻年华的姑娘的肉身里。这样一想,也便能理解为何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充斥着的都是少男少女萌动的爱情与对灵魂、对上帝思考的矛盾之处。我不否认这样一种手法有其独特的艺术感受,但的确无法完全俘获读者的心灵。又或许,矛盾和悲剧,本就是文学大戏的常备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