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集(全二十一册)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反思了一下四世同堂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在科学家的问题上,老舍塑造了一个非常苍白无力的汉奸牛教授的形象。之所以说苍白无力,是因为老舍很有可能对科学家了解不多。牛教授的身份标识和道具不过是一些瓶瓶罐罐和仪器图纸。老舍先生并不了解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老舍先生的态度与毛是非常相近的,这很有可能代表了当时的一股思潮,或者说是这种思潮下的产物。这种思潮就是,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亿万农民。因为他们贫穷,质朴,勇敢。因为贫穷,他们不会像城里人那样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因为质朴他们一心反抗侵略者,自己解放自己;因为勇敢,他们敢跟敌人做殊死的斗争。我相信,这一思潮本质上源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源于中国人与农耕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以至于到了这种地步,即便马克思主义称为科学共产主义,中国人仍然希望,或者本能的希望建立在农民的基础上。从社会结构上看也是如此。那时95%以上的中国人口是农业人口。我在看抗战建国大画史时也看到,抗战时期中国没有任何重工业,而轻工业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产生这样的思潮,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物质基础上,还是社会阶级结构上是非常自然的。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文人,作为作家,老舍先生对科学家并无好感。因为科学精神是去人格化的,去权威化的。而老舍先生从文化本能出发,是无法接受这种意识形态的。而他笔下的北平民众也是如此。他们宁可喊中华民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也不愿接受一个置身事外、与农民农耕意识毫无关系和亲近感的科学家。——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各种极端事件的文化思想物质的根源。换而言之,这些极端事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抗战乃至更久远的中国革命史具有内在的因果联系。由此,我想到了傅斯年先生。傅斯年先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科学主义者。他对中国农民的认识正好相反。贫穷、愚昧,缺乏科学知识和意识。也正因为如此,他主张用教育来改造中国民众。但是我们从四世同堂中,可以非常深切的感受到,这种主张与老舍先生所看到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文化、阶级基础,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阶级立场不同。我的看法是,这种说法是非常肤浅的。你不能因为傅斯年认为中国农民贫穷愚昧,就认为他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我认为他没有站在任何人的立场上,而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试图对整个中国社会进行科学冷静的判断。事实上作为一个科学主义者,他的眼光要比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要远。也正因为如此,他后来主动去延安做调研,并与毛彻夜长谈,对军事化管理农民,非常不满。在他看来,一切宣传都在有意控制个人的意志,整齐划一的意识形态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权利的践踏。实际上与其说是他在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不如说他是在跟传统的中国农耕文明作斗争,而且这种文明在老舍先生看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新生。而老舍先生及与他抱有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中国人在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后,他很有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开始偏离五四运动时期确立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运动目标,变成了以底层农民为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农阶级、打败侵略者、消灭一切社会蛀虫、洋奴、建立新中国的革命运动,——在1945年中国人已经普遍意识到要建新中国的问题了。既然要建新中国,那么新中国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老舍先生描述的中国社会状况来看,这是当时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不管有没有中共,很有可能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事实我们看一下49年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陆台湾各自的发展历程都是沿着这个脉络走下去的。而且二者都走过了一段非常极端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科学精神都被边缘化了,甚至成为反动的标志。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还是与我们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及其专制文化密切相关。正如老舍先生所批评的:科学家有知识而无常识,有文化而无情感。但是也不能绝对的说,老舍先生的观点是错的。其实这部分恰恰是科技日报总编刘先生所不愿谈到的那一点: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没有科学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当老舍先生还有无数中国人凭着一腔冲天的热情,步入他们所希望的新中国,准备同样凭着一腔冲天的热情建设这个一切属于人民的国家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他已经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我。他是这股历史洪流的信仰者,追随者,但他也最终被这股洪流所湮没。他的这种信仰源于革命以及这场持续近百年的革命形成的文化,最终也被这种文化所融化。
老舍作品集(全二十一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四世同堂是红楼梦以外我做注最多的一本书。今天看了一下,前后做了一千六百六十一个注。电子图书就有这么个好处。要是纸质书,真不舍得在上面写写画画。第二遍比第一遍读的更仔细,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了一些。不仅是文学上的启示,更是思想上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学作品更侧重人性的刻画。以至于人性成为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亘古不变的抽象模型。看似人性复杂多变,可是并没有说清楚人性本质的问题,或者说骨子里面的文化问题。这个问题,老舍先生其实也没有得出很好的答案。在这部小说中,直到最后他也没能说清楚这种新的文化内涵究竟应该是怎样的,甚至他还有点潜意识的老子的复古倾向。起初他还在不遗余力的批判传统的四世同堂,旧伦理,但到了最后,这部小说变得更像小说了。他对旧文化的批判意味在不断弱化。但是人类观有了大幅度的表现。四世同堂,虽然写的是八年抗战,但是2/3以上的篇幅也可能是80%以上的篇幅讲的是1937年7月7日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以前的事情。这可能是作者不经意间造成的,但是正如瑞宣一次次基督徒式的反复忏悔一样,正是中华民族从被征服、奴役走向觉醒、反抗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际上终结于全球公理与强权两大阵营的斗争全面展开之前。所以四世同堂的重点不在于渲染这种斗争如何顽强,而在于刻画一个几千年东方古老的文化及其民众如何走向觉醒、新生的过程。这种觉醒本质上是一场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人民的自我解放运动。而所谓人性问题是无法解释那个时代的,因而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老舍先生笔下的人性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因而更加具体而现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的动作、一笑一颦、一言一行也就更加深刻而真实可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四世同堂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从来不是以现实主义为要务的。因为一旦以现实为主义,那么他就只能刻画现实,而不能改造现实。祁老太爷如果在现实中不大可能把白面馍馍分给所有人吃,更不可能给日本人吃。日本婆婆住在小羊圈胡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于像蓝东阳冠晓荷瑞丰这些汉奸他们的脸谱化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他们的刻画显然寄予着老舍先生对现实的批判。同样有关日本老婆婆的描写也寄寓着老舍先生的希望。我相信这也是日本人民的希望。因为据说美国、日本人民对四世同堂也非常喜欢。在中国民族自大主义有所抬头的今天,耐心的、一个字一个字的重新细细品读四世同堂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最后四世同堂反映了当时中国相当多的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希冀。这种愿望和希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人民的根本所在。同时,直到改革开放前,这种意识形态的逻辑基础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也就是说它与中国革命上半年来的逻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四世同堂中显示出的这种逻辑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史的前前后后是异常重要的。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都应该好好读一下四世同堂。
复读四世同堂之后,依然依依不舍。不过我不得不暂时和老舍先生告别了。他就像钱先生那样已经教会了我很多。我该带着这些教诲和思想,奔赴新的战场了。
老舍作品集(全二十一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时至今日,我们的绝大多数民众仍然分不清楚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分不清科学与科学精神的区别,更无法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他们搞物理学的人都说,你们知道什么叫物理学?说出来能吓死你!其实这种观点在三体中已经非常清晰的表现出来。而霍金的目光却与老子佛祖等人开始重合:在茫茫宇宙中,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这种疑问其实也正是老舍先生对科学及科学精神的质问。你们光讲什么科学科学精神,其实连你们自己都不清楚,人类究竟该往何处去。所以我们倡导科学精神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渺远,实则尖锐而迫切。比如虚拟女友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阿丽塔式的人,以及在这样一个时代下形成的新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等,不仅冲击着文化精神,而且冲击着科学精神。从近百年来的发展来看,这两种精神,不论哪一种一旦上升到统治地位,对全人类造成的极端事件仍然不可避免。这才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