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书赏析(3)篇

本科时读了英文版的中国三部曲,当时的那种震撼,在重读中文版时并没有丝毫减少,甚至因为是母语的缘故有了更直白的冲击力。
《寻路》把中国现代的时光和空间划分开来,从京郊乡村到温州工厂,从长城西域到东方海岸,从食物到人情,从标语到政治,把中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娓娓道来。非虚构写作加上许多人类学的技巧,让读者不自觉地跟随何伟去思索曾经被忽视的细枝末节。
钱穆先生说:“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所以文明或许可以通过改变习俗习惯来渗透,而文化的生根必须是内心的认同和接纳。
深表赞同。这段描述还让人联想到所谓《文明的冲突》正是建立在对外扩张性上才会有冲突,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大抵如此(虽然他说的更多是伊斯兰文明)。而文化的内在性和安德森笔下想象中的共同体脱不开关系,内化的想象是一种必然,而更重要的是去探索这样一个过程究竟是如何形成。
美国历史学家亚瑟·瓦尔德隆写过一本书,书名是《中国长城》。在这本书中,他记述了明朝时期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几次冲突。他告诉我,在这个问题上,弄清楚中原人的立场十分重要。“对他们来说,那不是指中原文化,”他认为,“那是指所有文化。任何人都自然应该遵从——不管他是哪个民族,这就像每个人都得接受做牙科手术要使用奴佛卡因的道理一样。总体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中原帝国向南扩展的过程中,不是中原人在迁移,而是当地人改变民俗。他们伪造家族图谱,修建祭坛——他们的所作所为,跟任何想进行文化入侵的人一模一样。时至今日,这就是中国人的力量。这不是武力。他们不需要密探,不需要卧底。有某种东西让他们成为中国人这个群体的一员,而正是这个群体令周围的人对它产生兴趣。”
这段关于长城和文化的解读让人思索万千。中国自古以来追寻的文化就是“和”,而西方文明则是“杀”,这种温和的不断交汇融合,绵延的长城便能提现出八分。
中国人聚集围观的过程,常常出人意料,无法揣测,尤其在盐池这样偏远的地方更是如此。哪怕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只要发生在大街上,也可能引起大家的围观。多数围观者是被动的,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他们不过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随着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人群开始扩大的时候,它就可能形成了一定的势头。围观者可能因为看法各一,从而动武,也可能在转瞬之间转过来针对某一特定的个体。事情发展的结局,往往很难预料,因为这得大大仰仗于人群中是否会出现一个能够起主导作用的人物。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可以把整个事件颠来倒去,使围观者付诸行动。
《娜拉走后怎样》: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药》: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对于农村生活的艰辛,我并未心存幻想,我在美中友好志愿者协会当志愿者的日子里就学会了,不能把贫穷想得太美。不过,在驾车穿越这些即将消失的村镇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些许酸楚。那是我瞥见的最后一线生机——最后的小镇,最后的乡村少年,也许还有最后的家庭,兄弟姐妹俱全的大家庭。乡下人特有的诚实与信任,不会随着迁居入城而继续存在。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的地方并不多见。驾车离开安寺村的时候,我有些伤心。
这也是导师一次又一次教导我的话,不要把贫穷想当然地美化,不要把表面的和平当做真的和平。
不要以为研究食物就是美味和美好,掺和了政治意味的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这一全新的中式美食包含了很多技术移植和技术虚构。在北京,那些上层人士喜欢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餐馆享用所谓的“地道”美食:云南餐厅、福建餐厅、贵州餐厅比比皆是。如果你把他们供应的菜肴拿回到它们的发源地的话,很可能连那些本地人都要被弄糊涂。首都的四川饭店出售的饭菜,是我在四川生活的两年时间内都没有吃到过的。不过,在一个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国家,出现这样的现象十分自然:市场需要新传统,即使这样的新传统就是农村的简单朴实也行。小时候,魏子淇从来没有看到过虹鳟鱼,这玩意儿跟布谷鸟报时钟一样,都不是本地产品。
研究食物就是研究市场中的新传统,这些invented tradition是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提现,像是浮在冰上的一角,而我的专业则是努力攫取水面下的部分,比如何伟也写到了火锅:
就在那个街区的尽头,一家新的火锅馆正在盛大开业。在火锅馆,食客们围着盛满辣椒和油的大锅而坐,一束燃气火焰把锅里的东西煮到一片沸腾。顾客们自己烹煮着食物,把生鲜蔬菜和肉食往油锅里倒进去,主料通常有猪肠子和其他内脏。这种吃法的吸引力主要是它具有社交功能:吃这样的饭,喝啤酒是再合适不过了。餐馆里总是水汽弥漫,人声嘈杂,跟中国人喜欢吃夜市是同一个道理。
江浙地区吃重庆火锅,带来一种江湖气和亲密感
这家馆子的出现标志着这个社区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火锅馆并不便宜,但它对经济开发区里面的经理和技术人员这类中产阶级很有吸引力。这是遂松路上一个月之内开业的第二家火锅馆,门口装饰着鲜花,标志着开门营业。他们也放了鞭炮——我们刚一坐下来,餐馆老板就在大门外点燃了一挂鞭炮。
而火锅店承载的消费水准无疑也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只有新兴中产阶级的蓬勃发展才能提供巨大的火锅市场。
最后说说为什么扣了一星。
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何伟倾尽全力的克制,但非虚构写作和人类学作品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客观性上的差距的。我欣赏他的诚实,但这种诚实有太多的情绪,用煽情引导读者则是一种不负责任。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书赏析 第(2)篇2019年第11本《寻路中国》彼得·海斯勒著。
2001年中国。128人中拥有一辆轿车,相当于美国1911年的水平。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要比事前许可许可要简单得多。
第一部 《城墙》
在这一部,作者开车寻访中国的城墙,他走过了很多村庄,看了很多风景习俗,也听了很多故事。工业化起步的中国,变革与守旧同时存在。关于历史遗迹,一个接受现代教育的外国人自然能明白其价值观但对于那些长城脚下的农民和政府人员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在关心自己的生计。
很庆幸,有农民也在关心和记录着城墙的故事。
第二部《村庄》
刚读完第一章。感觉很痛心。在中国的农村,人类显的如此渺小和可怜。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也忆起了那些逝去的亲人和邻居。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为生计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一旦生病,似乎就觉得上天抛弃了他们。那是历史的产物还是政策的产物?人类的发展本该如此吗?
很庆幸,有外国人记录了这些故事。也许,中国人不太敢揭这样的伤疤。
其实,也该感谢这个时代。无论哪个朝代,中国的农民一直就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他们靠天吃饭,等待政府仁慈的赏赐。在今天,至少政府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农民终于可以在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追求生活的舒适。
第二章,作者写了魏嘉的学生生活和魏子淇的经商过程,甚至还有魏嘉妈妈的衣着信仰变化。上一章给人灰暗压抑的感觉,这一章则给人一种轻松明亮的感觉。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农村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忽视的细节。是的,关于信仰,中国人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心态。共产党的权利结构,从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就可以看出。
第三章,聚焦的问题在与快速发展的农村中农民生活与精神的变迁。应该是得益于地理位置,一个农村快速崛起,每家的生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作者以观察的视角,看农村人的衣食住行,表达了对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关切。尤其是记录的党支部的自我批评与魏子淇参选党支部书记的过程很有趣也很真实。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实不痛不痒,人们会巧妙的避开实质问题。参选党支部书记,个人有能力还不够,还需要会拉关系……作者记录了很多魏子淇拉关系的故事,自己中国人的那种巧妙话术,不知道他能否参悟,哈哈。相比于作者描述的这个乡村三岔的快速变化,一般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却远没有如此幸运。北京周边的乡村用三五年就完成了改头换面的变化,那些远离城市的农村却要晚十几二十年。
第三部 工厂
第一章
本章记录了05年附近,温州地区的工厂的发展。基础设施在飞快的建设;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一个村庄可能只有一个产业,比如生产内衣的小刚环,比如生产袜子,比如生产塑料开关,甚至是生产塑料吸管。一个村一个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他们都走的模式,低质量,大批量,也是低盈利。人们逐渐富起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小老板。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的担忧:首先,质量把关方面存在问题,招工和工作方面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第一的地域的歧视、性别的歧视,甚至还有些产品有毒性,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作者在观察,在亲身体验,他为我们记录下来了,20世纪初期,社会发展的痛以及社会发展的速度。
第二章
这一章内容有些沉重。一个小工厂如何招人?这个小工厂如何发展?又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本章很如实的记录了中国人的复杂的关系,当然也记录了中国农民的挣扎。农民想要摆脱贫瘠土地的限制,离开家乡,到一个小工厂里面上班,但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商人极力想获得机遇,没有技术,凭借一个工人的剽窃”,或者说记忆来拼接机器和生产。每个环节,都让人觉得十分草率,草率的选择工人,草率的装修工厂,草率的安装机器,草率的选择原材料,当然也只能有草率的结局。作者还提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何发展的如此快。没错,在整个过程中,其实农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很满意,以极低的价格将土地,出售给政府,政府在以极高的价格卖给开发商,政府获得的这一笔资金又拿来建设基础设施,或者开发一个经济区。这里边有多少的牺牲,又有多少的中饱私囊?
第三章第四章
作者海勒斯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他会跟他所聚焦的对象长期生活在一起,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言行。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陶家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一家五口,两个女儿年纪不大就出来打工。他们摆脱农民的身份了吗?也许吧,他们开始在小厂子里找活干,干着每月几百块钱的工作,晚上又支起一个小摊赚点小钱。两个女儿有不服输的精神,他们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罗师傅那是一个精明的技术人员,他知道中国人的一些品行,也知道如何与老板周旋,也时刻为自己找好了后路。然则在一个工厂刚刚兴起,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时代里,即使再精明,他也难免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拖欠工资。作者还提到了,一对搞艺术的夫妇,他们在做画,画的也很漂亮,但是,对于绘画,对于艺术,其实根本就没有热爱,绘画只是他的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现象,大多数人选择做某个工作,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热爱的追求。作者还对一对夫妻吵架进行了描述,这个还挺有意思的,也许得给外国人展示了一种社会底层夫妇的那种矛盾吧。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温州小商品城,很多粗浅低劣的产品产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又特别需要,他们慢慢的摆脱了土地的限制,有了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实文章也在进行一些判断,这样的一些方式,这样没有规划,而急于赚钱的方式,恰恰又在消耗着环境,也会终有一天阻碍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作者一直在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人本身,是精神的发展,是对社会和自己生活状态的审视。其实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那种蒙昧的状态,真的更难戒除。
感谢作者的记录,让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迁。这些细节,保留了中国人的很多记忆。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他更能够看清楚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欠缺的是什么?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什么。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书赏析 第(3)篇《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美国《纽约客》杂志的驻华记者、《国家地理》 的撰稿人,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寻路中国》就是彼得·海斯勒2001年考取了中国驾照后的七年间,驾车漫游于中国乡村与城市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最普通的中国人,从他们的变化和视角来体会中国社会的变迁。
本书分为城墙、村庄、工厂三个部分讲述。
第一部分——城墙,作者何伟说“中国人对长城所做的唯一的研究,是在学术圈外进行的。”“中国的历史学家一般把注意力放在文体研究上,他们做的研究,通常是那些可依据某个朝代或某个政府的史料记载进行查询的政治制度。”于是,何伟的寻路之路,从渤海边上的山海关(长城的起点)开始,一路向西,寻找那些非知名的城墙。面对残垣断壁,这个堪称奇迹的工程,犹如被洗劫了的废墟,露出了历史的沧桑。何伟记录了一位叫老陈的农民 ,通过自学去了解历史,去研究长城,试图把历史遗迹和历史记载联系起来。当何伟问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时,他说:因为没有人做。如果没有人做这样的研究,今后就没有人了解这些历史。
第二部分——村庄,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通过在三岔小村庄的驻点生活,何伟从一个外来者逐渐变成一个融入者 。在这部分中,何伟和三岔村居民同饮同食,偶尔还一起劳动,在记录乡村变迁历史的同时 ,也见证了一个农民家庭从贫穷到富裕的变化过程,并和这个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中带魏嘉去医院看病那一段最感染人,也是全书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一部分。国内医生的冷漠和对制度的僵硬,与外国友人的热情和开放形成鲜明对比,真实反映出中国的医疗制度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和保守的思想观念。
第三部分——工厂,何伟将目光投向了浙江一个偏僻的开发区,通过一个工厂的设计、建成、生产和搬迁过程,记录了作为中国工业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现状。在这里,企业工人的平淡生活,工作细节,包括如何寻找工作,如何跟老板讨价还价,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思想变化等,何伟都一一记录下来。
本书以微观的视角来展现中国,以小见大。但由于中美文化存在差异,难免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总体来说,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相对客观,书中的许多观察和思考,可以给予我们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这样的时间跨度足以使书中很多数据失去参考价值。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虽然中国的经济一直在大跨步的向前发展,但以此同时,是否也应该兼顾到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倘若让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渐行渐远,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