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与西服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看完《小脚与西服》,有些感慨。过去不管从影视还是小说,看到的张幼仪,都是贴着徐志摩的前妻这个标签,人物形象单薄并模糊。但是从这本自传里,更立体的了解到, 她是一位跨越封建礼教的新女性。
张幼仪在一个严格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接受的教育也是传统的中式教育,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便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便在她内心深处是渴望知识的,但因为她的女性角色,所以并不能争取更多。在她入学后的第三年,尚未结业的情况下,由她的四哥张嘉璈做媒与徐志摩定下婚约。当时徐家已是江南富商,选择跟张家结亲,也是因为看中张家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所以,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政商联姻。
徐志摩这样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子,对女性的要求,不会是传统且保守的。因为文人骨子里都住着一个自由、浪漫的灵魂。可那时候的张幼仪,既稚嫩,也不貌美,最关键的是她很传统。所以,徐志摩从一开始就轻视她,不曾正眼看过她一眼。在跟张幼仪婚后产下一子后,便出国游学,也许那时候的徐志摩认为已完成父母想要抱得子孙的愿望,所以他应该去开始他的自由旅程。在徐志摩离家两年后,徐父母意识到这对夫妇的疏远,才应了张幼仪去国外跟徐志摩团聚的请求。但是,张幼仪永远也没想到她千里奔赴,换来的是一纸离婚书。
在张幼仪到国外与徐志摩相处不久的日子里,他们无更多的交流,她就像徐志摩的附属品照顾着他的饮食起居,但唯独没有精神交流,因徐志摩大多数时间是在与他那些知己好友高谈阔论,不曾留半点温情给这位千里来寻她的发妻。即便是,张幼仪告诉他,已怀孕时,他表现得更让人冷漠跟决绝。
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是在现代,也都无法原谅徐志摩那句,你把孩子打了吧。我曾有位朋友,老公在她怀孕六个月内出轨,并为了小三跪下来求她打掉孩子,并且离婚。当然,我朋友并不没有跟张幼仪一样做出相同的选择,她继续维持这名存实亡的婚姻,并容忍一直不断拈花惹草的老公。而张幼仪呢,她在知晓徐志摩离婚想法后,有过犹豫跟恐惧,甚至想过了断自己,因为她担心时代从此摒弃她。但是,最后因她的自我觉悟,挽救了她。她生在一个有远见、有教养的家庭,也是家里唯一一个没有缠裹足的女性,所以她不想受旧思想的约束,必须从这件事情上,做出思想改变。
在她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跟徐志摩结束了这一段婚姻,成为了近代史上,离婚第一人。
在张幼仪离婚后,她一个人独居国外,并重新开始学习。这一次婚姻虽短,但对于她来说,她获得的更多。因为徐志摩的出现,让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从一个传统女性逐渐蜕变成一个独立、自信的新女性。在学有所成回到国内担任女子银行总裁期间,她任然坚持每天一小时的学习,就像她说的,她开始学业比别人晚,所以只有花更多学习才能弥补她知识的盲点。
相比张幼仪的出生的时代背景,现在的我们是多么自由。生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上也是贯穿东西。但尽管如此,我们的所学好像并没有转化成能支撑我们的精神内核,以至于在面对一段从内里腐烂的关系时,却装作视而不见。这些年,总能听到一些关于已婚朋友的各种状态。其中有一位朋友,她进入婚姻多年,因与老公三观不合导致的各种矛盾,让他们的婚姻一直处在危机的边缘。虽然双方都在极力挽救,但因执拗不肯妥协的性格,让他们的婚姻陷入尴尬境地,但任然固守着围墙里那冷漠的风景。
到底是什么原因困住了他们呢?宁愿互相撕扯,也不肯放过对方。明明如今的我们有眼界、有知识,甚至没有旧时那些道德约束。但为什么思维上还落后于一个旧式女子呢?张幼仪跟徐志摩的婚姻,从感性角度来讲,他为了追寻自由的灵魂跟爱情,不管不顾妻儿,决绝的选择离开,确实很残忍。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讲,徐志摩这样的文人,他需要有一个能交流的精神伴侣。而以张幼仪那时候的知识跟眼界,即便徐志摩认真跟她沟通,她也未必完全能懂他。这两个人就像小脚跟西服,怎么能和谐呢。所以他们的分开,也算是各自成全了彼此。
我一直挺喜欢霸王别姬里的一句台词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
不管是哪种人生,选择哪条路,能走多远,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小脚与西服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25块书币买下这本书,几乎花光了我几个月的“积蓄”,但我却读的酣畅淋漓!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对待用自己辛苦攒下来的钱换来的东西,总是会有着极度地自律和仪式感。通读此文后,张幼仪,从此在我心中是民国奇女子里仅次于张爱玲般的存在。她八十八载的生命里,前一半为“徐志摩和他的家人而活”,后一半确实是真真切切为自己而活的!这个自律又坚强的奇女子让我敬佩不已!我家里人一直教导我,“女子当自强”,真庆幸我出生在书香门第,而且家里人从未对我有过性别歧视。与之相反,自幼爷爷便教我识字背诗,以至于小小年纪便能将《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倒背如流。只可惜我终究还是辜负了爷爷对我的期望,没能学富五车,至今只当了个“半桶水的教书先生”。但在爷爷的教导下,幼时耳濡目染的中国古典气息已经深深地渗透进我的灵魂。这些习性让我受益无穷,至少就目前来说,坚持阅读这项习惯让我在这深山老林免受了苦闷孤寂之苦。
读书札记
在微信读书里听到讲书《民国最美情书》里介绍徐志摩的《爱眉札记》才注意到,他的三个女人:“缪斯女神”林徽因、“名媛新欢”陆小曼和“糟糠之妻”张幼仪。之前读过有关林徽因的传记,对林徐冗长、波折的恋爱已然知晓。对陆小曼这个被称作“民国京城第一名媛”的女人的命运,我真是唏嘘不已,我只想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最可怜的也最不了解的是张幼仪,所以特意翻阅了诸多有关她的资料。她拼搏奋进一辈子,终究既不是徐志摩的白月光,也不是他的朱砂痣,但她离开了徐志摩却活出了自己。她一辈子坚持读书、极度自律的生活习性值得我们学习!从一介“小脚村姑”到“中国银行史上第一位女行长,她的一生可谓灰姑娘蜕变史。她从二十二岁在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离婚的女人”的阴影下努力向上,在代徐志摩替父母养老送终之后,奔赴香港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丧偶后定居美国,能从容地跟侄孙女谈起自己一生。对于张幼仪,我是很佩服的!她侄孙女张邦梅写的关于张徐结两姓之好的《小脚与西服》我已拜读完从张幼仪的第一视角来回溯民国才子徐志摩的短暂一生,着实令人沉迷。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无形中让张幼仪在九十年代引领了台湾女权主义运动的浪潮,成为了女权主义运动者的“精神领袖”。而让徐志摩恨不得从棺材里跳出来辩解的诸多“徐志摩黑料”也大多出自这本书,好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书作者张邦梅接受采访时主动澄清了一些误会并大加赞誉徐志摩,也算是还了徐志摩一些清白了。
小脚与西服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同样一个人,对于某人来讲是渣男(女),在另个人眼中可能又是情圣。徐志摩这样兼具东方传统家庭和西方教育背景的才子,注定要来几段惊世骇俗的情感吧。我能理解他对林徽因的迷恋相惜、对婚姻生活的冷漠和叛逃、甚至也能理解一点他喜欢陆小曼。小脚与西服,确实很切题。张幼仪虽然没有裹脚,但时刻记得遵守传统礼教。她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其实问题在于徐志摩从一开始就把婚姻当作是死亡列车——根本没想往好的地方开,只是决定何时到站而已。即使不满包办婚姻,他也本可以处理得更好。从张幼仪视角来看,他太凉薄了。可是,哪里有那么多完美的人呢。徐志摩从没想过做道德楷模,他想做得只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吧。张幼仪最闪光的一点是,她足够坚强独立,异域他乡抚养幼子,学习谋生技能。离婚第一人,要扛过多大的压力。终究还是她的努力,使离婚成了对双方的成全。虽然小脚与西服暗示了两人的思想差异。可实际上,一个没裹小脚,另一个走时也没穿西服。这点好像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