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十余载自强不息,中华儿女英勇奋战换新天n百千万白骨冤魂,四世同堂支离破碎惹人怜n前段时间看完的版本中只有87章,当时记叙下来自己的一些所感所想,补看完剩余的章节以后一直没有提笔再写评论,今日得空,特此补记。战战兢兢(小羊圈);n争骚耍贱(狗汉奸);n可歌可泣(中华儿女);n耻莫大焉!n老舍先生的文风之前在其他小说的书评中已有所感,故不过多赘述。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止于此,不知当年北平的民众是怎样熬过数载寒冬历经无数黑夜迎来黎明的曙光。战争中无辜遇难的民众已然化作一块块丰碑,时刻提醒尚在呼吸的国人——国耻不可忘,不应忘,更不敢忘。老舍先生这部长篇小说用百余万字来书写一个民族的“受难记”,虽然书里的故事发生在北平——小羊圈,一个在北平人眼里再小不过的地方,但是十余载饱受欺凌,又岂限于小羊圈,千千万万个小羊圈就这样被埋进历史的尘埃,无声无息,无可奈何。书中的人物已没有过多评述的必要,开篇之初老舍先生便告诉我们,瑞宣、瑞全、天佑、韵梅、祁老人、钱诗人、尤桐芳、高第、李大爷等以及祁瑞丰、冠晓荷、蓝东阳、大赤包、胖菊子、冠招弟之流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哪一类人。不得不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能立得住,我同情瑞宣的无奈,钦佩瑞全的满腔热血,不齿祁瑞丰的恬不知耻。读到书中的段落,生气时有之、无奈时有之、咬牙切齿时有之、落泪时有之,不敢想象当年我们的国家经受了怎样的蹂躏,从先生的文字中我只看到了血与泪!n老舍先生的文章用很大的篇幅记叙了我们遭受的苦难,在先生看来,这种苦难一部分来自于侵略者,一部分则由我们的民族基因或者说北平人的特性决定,刚开始读到的时候我觉得老舍先生是以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描写,我的确也为这样的民族基因感到悲哀甚至是失望,但是读完全书以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这种偏见。我认为,爱好和平并不是我们的原罪,战争才是,是战争让我们古老民族的优秀品质成为了现实世界中的累赘,这种累赘是侵略者强加于我们的,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我们一直都是以和为贵,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我们向外输出的历史中,我们无一例外都带着和平的愿望,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强大而肆意欺压弱小,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向来都只有和平的圣火,从未有过侵略的刺刀。即使是这样,在丛林法则之下,我们的古老文明,在坚船大炮面前是那么得格格不入,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缺陷,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我们更爱好和平,正是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才让我们在战争伊始忍辱偷生,但是中华儿女并不只会委曲求全,汉奸叛徒只是少数,任何时候这样的人都会存在,他们的存在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些沉渣,我们的国家更多的是像瑞全这样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前仆后继之下,我们迟早会走向光明。西方文明一向崇尚武力,任何时候都是强者通吃,古往今来无一例外。但是,强者的胜利是暂时的,为了生存下去,弱者不得不依附于强者,听命于强者,这就是他们的生存逻辑,对于弱者也实在是无可指摘,但是强国不可能一直是强国,西方列强轮番称霸的历史并未走近历史的尘埃,虽然依靠武力可以换来很长时间的霸主地位,可以任意指鹿为马,但是我依然相信,这种生存法则并不会长久,而我们中华文明的以和为贵才应该是生存之道,人类本就是一个共同体,国别的差异难免会带来国家利益的纠纷,但是归根到底大家都是平等的,人类社会不应该有三六九等,没有谁比谁更高贵!n前段时间我写书评的时候认为87章虽不甚完整,但是这样的安排也在情理之中,接连看完后面十几章之后,我认为其他的或许可以不加,但是钱默吟先生的“认错书”无论怎样应该加上去,钱先生的那篇“悔过书”可以算是我们古老文化的宣言书,侵略者的眼中只有金钱,资源,利益,但是人类社会并不只有这些冷冰冰的东西。我一向坚持历史不能遗忘,铭记历史并不是让我们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也并非是要通过自怜而博取同情,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鉴,以史为诫,知史而知不足,知耻而后勇,如果只是把历史当做一种忆苦思甜的手段或者是鞭笞敌人的工具,这显然失去了历史本身的意义。历史是一面明镜,时常照照镜子我们才能对现实有更加清醒的认知,脚下的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实,才能在前行的路途上走得更远。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都强调主权高于人权,这与西方国家一直尊崇的天赋人权有所不同,虽然西方国家总是打着人权的幌子在全世界声张“正义”,但是他们自己的主权却从来不容侵犯。人权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主权之于国家和人民来说更为重要,回想当年,我们连最起码的主权都没有,又谈何人权???尤其是前段时间华为孟晚舟女士的事情,更是扯去了西方“人权”的最后一片遮羞布,西方的人权论一向是丈八的台灯,双标的做法让人觉得滑稽,此次西方集体噤声更是凸显其虚伪的一面,所以我认为我们没必要完全以洋为师,我们是有很多不足,但是西方未必就是全对,在治国理政上没有哪个国家一定可以得满分,而且就历史而论,我们中华民族难道不更应该以史为鉴吗,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底色,旧楼安装新电梯一定不会像新楼那样美观,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情,而不是高唱西方的赞歌。日本人当年仗着自己胜利者的身份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无忌,他们喝酒吃肉,我们却饥寒交迫,他们可以随便一个理由甚至没有理由便把我们的人民随意施加毒刑并残忍杀害,我们却连还手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国家谈何人权?当我们的民众开始吃共和面的时候,当我们的民众在警报响起只能呆呆坐在屋里而日本人却成群结队的躲进防空洞的时候,又谈何人权?日本人一家莺歌燕舞,我们的四世同堂却支离破碎,这样的环境下何谈人权?人权高于主权就是一个伪命题,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是他们的人权高于我们的人权,而并非人人平等,这种强权之下的人权至上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我们现在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否定我们自己的历史,言必称西方如何好,我觉得这样的人只是故意逃避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百年来的屈辱史,中华民族惨遭西方列强的蹂躏,在崇尚武力的游戏规则之下,我们只是任人宰割的牛羊,正是因为有一大批钱默吟、祁瑞全这样的人前仆后继,我们才能逐渐摆脱积贫积弱的身份,从弱小走向强大,忘记历史便等于背叛,老舍先生这部小说,于我而言其意义已经不只是局限于优美的文字,生动的人物刻画,或者是老北平的怡然自乐,更多的我觉得是一种鞭策与警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牢记历史,只有不往来处,方能行稳致远。回顾历史,我们的国家满目疮痍任人宰割,展望将来,我们的国家必将生机勃勃一往直前!n仅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向生活在当年那个水深火热的时期中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致敬。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n戊戌年冬,日上竿头,于武汉南湖自习室。
四世同堂(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四世同堂》写了从抗战开始到结束,八年来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的市民们惶惑、偷生、饥荒的过程。以祁家四代为中心,以其他几个家庭中小人物悲惨、屈辱的经历来记叙了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他们每个人面对战争的种种作为,有反抗的,有委曲求全的,也有出卖自己灵魂的,等等。
在巴金先生的《寒夜》中,主人公汪文宣死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个晚上。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四代中最小的小妞子也死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那天。读着读着,莫名的心疼,那么小的孩子,因为吃不上一口白面,天天哭,最后就那样离开了。
以前,对抗日战争没有多少概念,就只是电视上或者书本上了解到的那模糊的一点画面和概念。读完这本书,真的是了解到了很多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日本人干的一些没有人性的事情,特别真实。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就比如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珍珠港事件等等,让我有了更深的印象。还有那一个个英雄,比如钱老人、钱仲石、祁瑞全等等,让我真正尊敬与佩服。还有那让我厌恶的一个个汉奸,比如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等等,越读越恶心,越读越来气。还有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朴实的人,他们善良、热心、有正义感,比如李四爷、四大妈等等。四世同堂(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傳統的老式家庭,四代人共遇國難。祁老太爺,天佑,瑞宣,小妞子四代人各有不同的反應。從一味的忍讓,到小羊圈幾戶人家的家破人亡,老一輩人開始認識到祖輩留下的經驗不全是好的,開始認識到用舊缸頂著門不出來,儲藏三個月的糧食并不能躲過所有的困難。天佑的老實與本分也不能讓他在戰亂年代獨善其身,收到污衊的他就像老舍先生自己一樣,唯有投入清塘才能洗下被人惡意潑上的賍水。瑞宣勸走了三弟投身革命,見證了二弟與寇先生以及這一類人的毀滅,以及自己女兒小妞子被餓死。他沒有變成野求,被一家人的責任壓垮,他從不忍在侵略者統治下替統治者教書蠱惑學生,轉變成主動冒著生命危險引導學生的愛國心,為抗日做宣傳材料。他在小羊圈受敬重並不是因為他家的財富或者地位,僅僅是他由父輩繼承並發展的責任和擔當。但是他也有收到封建家長家庭的影響,對於弟弟瑞丰依然抱有幻想。這部書中不僅有中國的抗戰史,也是老中國人或者說老北京人的受難史,抗爭史,也包含了傳統思想的發展與改變,以及對舊文化糟粕的鞭撻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