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乱(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读书《隋乱》by 酒徒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歌。主人公开了挂一般的人生仍然被潮流裹挟着走向了悲剧。先说说大环境,隋朝是开放科举制度的先驱,所以世家的阻挠依然是寒门晋升的主要阻力。寒门哪怕是首富之子,哪怕人人爱钱的时代,依然没有路子。再说说皇帝,好大喜功的杨广,三征高句丽,因为爱面子,而不顾兵法,最终开启了隋朝灭亡的大门。战后消极懈怠,下达了一道指令,坏消息的奏折就不要拿来给他看了,免得影响心情!这就给了众大臣报喜不报忧的暗示。大臣渐渐学会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拍马屁。有一段形容拍马屁的绝美句子:拍马屁的声音震得窗纱嗡嗡响,连只剩最后几天好活的秋虫听见了都自惭形秽,悄悄地闭上了嘴巴。 而他这一旨意直接给了虞世基与裴矩一个把持朝政的机会。而当年夺取皇位的时候,他表面用廉洁来赢得杨坚的好感与民心,但是背后的资金来往,全靠宇文述背锅敛财收受贿赂,而他本人也超级爱各种奇珍异宝,于是造成了全国上下一片捞金的局面,把持朝政的虞世基与裴矩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还看多少。他爱钱,宇文述把收受的贿赂中的最好的都送给了杨广,所以他引宇文述为肱骨,可是宇文家是世家的代表,世家都是先把家族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他们拉拢,不行的话就打压甚至阴谋迫害。寒门更是没了机会。一句话总结:大隋朝之所以糜烂到如此地步,与其说是杨广一人昏庸糊涂,不如说是世家大族互相勾结,断送了整个国家的生机。那些家族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卖整个国家,不惜将民间财力压榨到最干。而寒门百姓既找不到人真正替自己说话,又看不到改变自身境遇的途径,不得不铤而走险。而把武将防得比贼还狠的大隋,当贼的装备越来越精良,粮食越抢越多的时候,朝廷不给粮不给装备,就怕有实力强悍的郡兵出现,当张须陀战死的时候,我是放声大哭的,仁义之将在哪个朝代都稀缺。因为造反的大多数只是为了有口饭吃。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人命比粮食还贱,所以仁义显得那么珍贵,李密这厮自私自利凭什么还能活得比他久!n步子太大扯了蛋的隋朝,灭亡了!唯一不同的印象,那就是杨广并不好色吧。
隋乱(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书生偏为乱世误
酒徒《隋唐三部曲》之首,讲述了隋朝末年群雄并起的故事,以边塞小人物李旭的视角,看乱世中守护家园。气势宏大,推荐阅读。
此书原名《家园》,为什么改名《隋乱》我没探究过,但是通篇读下来,反而觉得两个名字都蕴含其中。以下部分剧透,介意勿读。
李旭出身贫寒,原本指望考取功名,为了逃避兵役跟随商队入草原。此间结识了江南英豪徐茂公(是那个英武的徐世绩,不是隋唐英雄传里那个牛鼻子老道)。后经唐国公李渊提携,进入隋朝军队体系中,征战辽东,平定杨玄感叛乱,随张须陀剿匪。叙功而得以坐镇一方,文末因友军背后捅刀子,兵败黄河。隋乱一文至此收尾,而在《开国功贼》中,李旭尚有部分笔墨。
李旭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爱民爱兵,忠君爱国,一个有道德有人性有能力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笑不到最后的。虽然有建功立业的期望,但是没有更大的野心了。即便官拜大将军,统领六郡,心中所想也是守卫一方和平。
酒徒塑造的这个人物,很好,他符合我们传统道德标准。但是,却不那么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没有几个人天生反骨,多少谋逆者起初都是忠臣。宋朝那句话最为有名,太祖亦后周之臣。隋末群雄并起,一片糜烂之下,最忠诚善战的张须陀也战死大海寺。文中隐隐指向张须陀战死的原因是朝中小人作祟,那要避免这种情况,做法就是像幽州总管罗艺,拥兵自重截取地方财政。比起后世那些养寇自重的将领,罗艺这个已经算忠心了。
全文的视角是比较中立的,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没有过度歌颂或者抹黑。
李旭字仲坚,这个很好理解,另一个叫仲坚的人姓张,再联系渤海国。虬髯客之名呼之欲出。只不过没看到两人太相像的地方。
根据开国功贼的描写,李旭最后还是投奔了李渊父子,也免不了受猜忌。虽有悲凉,好在善终。
“知己之不足,才能取人之所长。人之患,不在少知,而在多知却无断”——《隋乱·大风歌(5)》
2017年12月17日
于福建泉州
2017年读的第121本书。
隋乱(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读完这套书,用了67个多小时,很好看,感触颇深。以前没在网上读过这套书,后来知道原名叫《家园》。刚开始看书名,我以为是类似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那种史书。结果读起来才知道这是本确确实实的小说,我真是先入为主了。看见主人公叫李旭,又傻的不行,翻看隋唐史,找这个人,没有?难道后来改名了?哦,这才知道原来名字是虚构的。情节跌宕起伏,结局似乎有点潦草,但后来一想,作者要的也许就是这种效果,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小说注定是个悲剧,整体特别好,很多名字特别长且拗口,突厥契丹阿史那家族,逃阔脱思,古脱鲁什么的,写起来是不是很累心呢?很真实,李旭娶了李世民的庶出妹妹,是契丹王后的恩人,大隋皇帝杨广最器重的臣子,天下唯一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庞大家族,在朝没有帮派庇佑的武将,官拜大将军,是大隋仅剩的一个可以保国征寇的冠军大将军。而起初他只是一个为了保住家里唯一血脉,逃脱去了就必死的兵役,在父亲的要求下,出塞避祸小商贩,后来阴差阳错得到杨广的赏识,怀揣为国尽忠的抱负,励志外驱突厥,内保家园,一步步在艰难险阻和小人,权臣的排挤压榨下艰难爬升,用血和肉铸就功名。当时混乱的局势,凋敝腐败的朝廷,昏庸老迈的皇帝,李旭这样的“好人”,注定只是唯一一股清流,结局注定悲惨。最后一次,他征讨瓦岗寨,以几千对数万,凭借英勇与智谋大败敌军,却被朝中小人怀疑造反,故意将敌军放到他的后方,怀孕八个月的爱妻逃出官军监控,大雨下骑马200里向他报信,母子俱亡。他受到敌军前后夹击,全军大败,在敌对官僚和流寇敌匪的共同“努力”下,他一人骑着坐骑特勒骠,跳入黄河…… 功名但在马上取,武将的职责是守护,这是他的信条,这就是一曲英雄的悲歌。 即使天下人负我,我依旧有我所守护的,不愿负弃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