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没有灵魂与心境上的安静,故宫是靠不近的。那些绘画、书法、瓷器、玉石中,所蕴含的高远、悠深、清逸的品格和意境;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鲜活的生命和人性,才是我们更要去珍视和保护的。器物的消失,可以再造,精神的破损和消亡不可以再造。故宫文物南移、西迁、东归、北运,直至远去台湾。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一场世界文化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具艰辛的文物迁徙之旅。从此中国有了两座故宫博物院,一座在台北,一座在北京,各自怀着曾经相聚在一起的珍宝,隔海相望。
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造成了六十多年前的那次颠沛和迁移,不管当年在什么样的政治气候下给这些人一些评判,国宝六君子,杭立武、李济、庄严、那志良、昌彼得、索予明,他们都为保护这些中华文明的古物,倾尽了自己的心力。感慨前台北故宫博物馆馆长秦孝仪访问北京时说的话:“我们的国家迟早都要统一的,我所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这笔账算得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将来国家统一,这些‘故’字号的文物是要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来的。”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盼两岸早日统一。
万样心波两帙凝,洋洋盈耳玉丁宁。文房清玩个中趣,书道雅怀底事名。若有萦思梦九县,颇多逸兴赋三京。此生何者堪铭记?文物彬彬故国情。——前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鑫淼写给秦孝仪的诗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新的策划与运作,在办展中注重揭示文物与历史事件及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最最羡慕的还是秦孝仪先生-平生阅尽国宝。期盼国宝能回归故土!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内容丰富、有趣又有人情味,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叙述风格。故宫去过两次,只能说无限瞻仰,可惜对于文物本身丰富的内涵和身后的经历与故事都不甚了解,说看热闹也好附庸风雅也罢,都不为过。好在骨子里还有一点中华文化基因,对于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其中蕴涵的智慧有着十分的亲近感。每次站在北京城内也莫名有一种朝拜和神圣感,为此还被人说自己思想有点红,也许可能是这样,但这种情绪产生更多的原因是相对于北京城所代表的众多高大上(或先进的知识或厚重的历史)自身渺小感更加突出了。不怕被笑话,其实无论到哪里自己多少都会有这种感觉,或多或少罢了,估计是因为从山沟沟里出来的,没见过世面的原因。但是,虽然有点小家子气,这种感觉其实真挺好,因为总在不断认识和感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