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汪曾祺集(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03 00:35:26 读书赏析
汪曾祺集(全集)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小说全编》是迄今为止搜罗最全的汪曾祺小说总集。90多万字。从1940年创作的第一篇小说《钓》开始,作者一生创作小说以最初发表的版本为底本,按创作时间(辅以发表时间)排序,悉数编入本书。每篇小说都有题注,标明原载报刊、收入集子以及笔名、内容改动等版本信息。本书是即将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的“小说卷”,为了满足读者对于汪曾祺小说的阅读需求,先行出版。小说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在汪曾祺小说中,高邮、西南联大、农科所、京剧院,是经常出现的四大背景。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1920年他在那里出生,那里的风物人情构成汪曾祺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质;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他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现代的、世界的眼光以及文学写作技艺;五十年代末他戴着“右派”帽子下放到农科所,在接受劳动改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文革”中他被调去参加“样板戏”《沙家浜》的创作,一度的“荣宠”终究不能溺惑作家良知,后来他的写作总是与政治喧嚣保持距离,却与日常生活、民间风习、悠远传统亲昵亵玩。他心怀悲悯与敬意,将温润仁爱、自然通脱的人性优美的光辉,暖暖地弥散于小说中,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是恰切的。汪曾祺是写中短篇小说的高手,名篇颇多,曲高韵雅,别有格调,其散文化的小说创作,温文尔雅,情趣盎然;他的艺术修养极为全面深厚,既传统又现代,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
汪曾祺集(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汪先生在《卖蚯蚓的人》中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不想对任何人进行论断。”亦在《云致秋行状》中说“致秋聊天,从不臧否人物。”

汪先生在文集中就是这样絮絮的给你讲着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就像小时候奶奶看顾我,月色昏黄,照着农家小院,我躺在奶奶的身边,她一边抚摸着我一边讲那些故事,那些人生。

我们听故事往往会追问结尾“他怎么样了,最后呢?”汪先生几个字,平平淡淡的就结束了一个人的一生,“死了,也死了,都死了”。是啊,最后,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通通都会死去。

可是,在死去以前我们都会活着,汪先生就把我们五颜六色的生活一点点在纸上涂抹。他的文字不会带着强烈的感情,纠结、挣扎、冲突、暴躁。他只是把生活的世态炎凉赤裸裸的晾晒出来。他不会安排完美的结局,只会认真的讲述每一个平庸的生命。命运的小河如何在安安静静的流淌中就突然转了弯,就那么船毁人伤。也会给你讲述鸡毛蒜皮的小事中蕴含的那些美,让你沉醉。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感谢汪先生,读过这样的书,即使生活依旧千疮百孔,生命即使刻薄荒芜相欺,我们依然愿意用力的活着。

汪曾祺集(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终于读完了,偶然翻开封面,才发现这套全集我读了快一年时间了,没成想时间跨度有这么久。可能是由于都是短篇小说的缘故,读起来竟然是碎片化的,一时兴起便读上一篇,感觉很惬意。汪老的书总有种民国作家的浪漫,文字恬淡。

        说是一本书,实际是四本书。中学时读了汪老的《金岳霖先生》之后就留有印象。后来在广州图书馆读了《受戒》就一直念念不忘。汪老师从沈从文,文章有种沈老的风格在。读此书居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美食的欣赏,实在是意外。

汪曾祺集(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因为端午的鸭蛋,也因为沈从文,才喜欢汪曾祺,越喜欢一个人,便想要通过文章去认识他,想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文字,以及文中的情感去接近他。看他的文章,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也想要去看看那山山水水,想要去认识那些妙人,切身体会那些妙事。不管这中间存放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自己在读每一个故事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那就足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