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集(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汪先生在《卖蚯蚓的人》中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不想对任何人进行论断。”亦在《云致秋行状》中说“致秋聊天,从不臧否人物。”
汪先生在文集中就是这样絮絮的给你讲着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就像小时候奶奶看顾我,月色昏黄,照着农家小院,我躺在奶奶的身边,她一边抚摸着我一边讲那些故事,那些人生。
我们听故事往往会追问结尾“他怎么样了,最后呢?”汪先生几个字,平平淡淡的就结束了一个人的一生,“死了,也死了,都死了”。是啊,最后,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通通都会死去。
可是,在死去以前我们都会活着,汪先生就把我们五颜六色的生活一点点在纸上涂抹。他的文字不会带着强烈的感情,纠结、挣扎、冲突、暴躁。他只是把生活的世态炎凉赤裸裸的晾晒出来。他不会安排完美的结局,只会认真的讲述每一个平庸的生命。命运的小河如何在安安静静的流淌中就突然转了弯,就那么船毁人伤。也会给你讲述鸡毛蒜皮的小事中蕴含的那些美,让你沉醉。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感谢汪先生,读过这样的书,即使生活依旧千疮百孔,生命即使刻薄荒芜相欺,我们依然愿意用力的活着。
汪曾祺集(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终于读完了,偶然翻开封面,才发现这套全集我读了快一年时间了,没成想时间跨度有这么久。可能是由于都是短篇小说的缘故,读起来竟然是碎片化的,一时兴起便读上一篇,感觉很惬意。汪老的书总有种民国作家的浪漫,文字恬淡。
说是一本书,实际是四本书。中学时读了汪老的《金岳霖先生》之后就留有印象。后来在广州图书馆读了《受戒》就一直念念不忘。汪老师从沈从文,文章有种沈老的风格在。读此书居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美食的欣赏,实在是意外。
汪曾祺集(全集)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因为端午的鸭蛋,也因为沈从文,才喜欢汪曾祺,越喜欢一个人,便想要通过文章去认识他,想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文字,以及文中的情感去接近他。看他的文章,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也想要去看看那山山水水,想要去认识那些妙人,切身体会那些妙事。不管这中间存放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自己在读每一个故事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那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