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的悲伤,你不需要管。卑微的爱,注定没有美好的结局也就是应了这句话所说吧。
我大概把这本书理解为约翰内斯·维梅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故事。
被迫维持生计的少女葛丽叶到画家维梅尔家做女佣,维梅尔要抚养众多子女,又要维持奢侈的生活。苦于没有绘画灵感的维梅尔在见到葛丽叶之后,惊讶于她的沉静之美与对艺术的敏感,开始让她帮助自己调颜料,渐渐的,想把把少女放在自己画布上的念头越来越响亮。
他并不想把这个沉静美丽的十八岁女孩画成一个女佣或者一个女仆的样子,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像少女自己担心那样逾越的拿女主人的衣服装扮,只是拿了不同颜色的头巾包裹自己的头发。
其中葛丽叶为戴上耳环而自己打耳洞,虽然只画侧脸但维梅尔还是让葛丽叶戴上两边的珍珠耳环和维梅尔在他死前嘱咐他的太太把珍珠耳环交给葛丽叶比较深刻的细节。
书中很详细的写一个小女孩,为了自己倾慕的画家很“笨拙”的打耳洞的过程,为此耳朵红肿发炎。除了有葛丽叶一个女佣对主人的恐惧,还有她对维梅尔的爱,想让他能更好的完成画作。
本来不必戴一对珍珠耳环,但维梅尔还让葛丽叶戴上,一方面是不想让这个十八岁女孩不要因为身份地位而放弃享受她作为一个女孩应该有的喜爱漂亮物品的权利,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创作来说的话,只有真正的两只耳朵一起戴上珍珠耳环,才能有更好的角色代入感,更能扮演画中人物的角色。
最后一个细节就是画家维梅尔在临死前交代把珍珠耳环给葛丽叶,他从不把自己的妻子孩子画进画中,而把葛丽叶这个外人看来“普通”的女孩画进去,除了是因为爱她,还有应该是对她在艺术上天赋的肯定。在他看来,那一对珍珠耳环是属于葛丽叶的。
画家与少女眉目间暗生情愫,还是让人们猜疑了,最后的结局以葛丽叶嫁给屠夫的儿子小彼得收场。让后人在欣赏这个画作的同时也会想到这个美丽的故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珍珠耳环是整幅画的聚焦点,但也是悲剧爆发的直接原因。尽管维梅儿与葛利叶的爱情从一开始注定就是悲剧,但在这幅油画里定格了它最美好的时刻。
让葛利叶戴上珍珠耳环的原因,除了使画更完整这个较自私的原因外,是否有别的。在维梅儿的心中,他不愿将葛利叶画成女佣,而是画成有资格佩戴他妻子首饰的小姐。是否也意味着葛利叶在他心中的位置?尽管维梅儿很自私,但我相信他和葛利叶是有真正的感情的。不止于女佣与主人的关系,而是某种平等的关系。
葛利叶瞒着卡萨琳娜替维梅儿制作颜料时,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了作为女佣的地位。而维梅儿最终将珍珠耳环留给葛利叶,或许是觉得只有葛利叶才配戴它,因为画中的女孩与珍珠耳环是那么相配。甚至在病重时,坚持要借来葛利叶的画像。这也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吧。
因为艺术使维梅儿与葛利叶心有灵犀。
比起葛利叶,卡萨琳娜也算是悲哀的角色了。她的需求与维梅儿的需求完全不同。也许她当初嫁给维梅儿就是个错误。至始至终,她都被禁止进入“画室”,维梅儿的内心。如维梅儿所说,她是绘画世界之外的人。
而玛利亚·辛可以说是平衡整个家庭的重要人物。因为有她在,卡萨琳娜和维梅儿才能和谐共处一室。整个家庭才不至于决裂。
再说说结局。以葛利叶卖掉珍珠耳环这个场景作为结局,又为这本爱情悲剧加深了一层悲剧意义。暗示着葛利叶否定了她的少女时代的那份感情。也是中年的她清醒的决定。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以前一直对欧洲的油画无感,无意中读到并且没有间断地读完此书,以后应该会在绘画上多停留几分钟了。所谓的通过画看到上帝之类的,我盯着《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看了又看,直到把自己看到浑身发毛……在我读来,葛丽叶本人是一个超级理性的人,不会沉浸于理性告诉她不属于她的东西,不然她如何能一边“暗恋”着主人,一边顺从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意志与皮特在一起呢?尤其是皮特要求她离开那栋房子、她却能义无反顾地走回画室的时候,尤其是她离开那栋房子然后能“坚定地”去与皮特结婚、给自己一个归属的时候,尤其是她再次走出那栋房子然后毫不犹豫地把珍珠耳环卖掉的时候。而文章最末也道出了葛丽叶唯一对之忠诚的东西,那就是:自由~而凡.李维欧提醒她的“小心保持你自己”,葛丽叶无疑是做到的。她仿佛是另一位斯嘉丽。而维梅尔竟然十年来一直想着葛丽叶,甚至临终还专门为葛丽叶立下这样一个遗嘱;葛丽叶虽然卖掉了珍珠耳环但却悄悄为自己藏起来那五枚银币(可是,我不敢想象要是只卖了十枚或者十三四枚银币呢?),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一个并不喜欢葛丽叶、也不喜欢维梅尔的普通读者来说,我还是被感动到了。我竟然对这篇小说的结局感到满足,读完的刹那竟然有“夕阳下踱步”的静谧感。我也许需要再读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