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不遇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人不遇》,一个美国白胡子老头的中华诗文之旅。旅途堪称曲折,然叙述轻松如话,尤其一腔情怀动人,读来可喜。
看看老比尔的行程:历时一个月,从黄河下游出发,溯源而上,在陕西向南进入四川,再入长江流域,穿过三峡,最后抵达长江三角洲。沿途寻访祭奠先贤多达三十多位:陈子昂、李白、李清照、辛弃疾、曹植、阮籍、白居易、韩愈、杜甫、李商隐、王维、柳宗元、欧阳修、韦应物、薛涛、贾岛、苏轼、屈原、孟浩然、谢灵运、陶渊明、王安石、陆游、寒山和拾得等等。有我熟知的,亦有知之不详的。老比尔却似了如指掌,将诗人生平、诗作、行迹娓娓道来,叫我汗颜。
寻访之途大不易。为按时按计划探访,老比尔晓行夜宿,马不停蹄;为避免途中如厕不便,宁可不吃早餐忍饥挨饿。世易时移,先贤遗迹散落于玉米地、垃圾场、江流底、乱石丛,甚至杳无踪迹。老比尔锲而不舍,赶火车,包出租,攀山涉水,爬墙逃票,闯军事基地,摔断腿也在所不惜。当记者问比尔:“为探访一位古代诗人的墓忍受这么大的痛苦,是否值得?”比尔微笑地说:“当然”。
举杯对饮,而后诵其诗词,是老比尔祭拜诗人的方式。“要说中国诗人的共同爱好,则非酒莫属。想到这点,我取出一个昨晚就灌满了威士忌的小银瓶。我从美国带来两瓶威士忌:一瓶十八年的威利特,一瓶2011年出产的乔治·斯塔格,这两瓶酒花光了古根海姆基金会对我此次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笔赞助费。我决定先开那瓶斯塔格。毫无疑问,这种71.3度的烈酒,会让我在中国诗歌的天堂里找到朋友。我满上三杯酒,一杯敬李白,一杯敬杜甫,一杯给我自己,因为埃里克要开车,这厮只能闻闻酒香了。”这一次次“对饮”,是缅怀,亦是神交。
这个异域白胡子老头,就这样带着我们行走故地、吟诗饮酒,拜会一个个诗人,捞起一段段旧事。寻人不遇,不遇,何尝不是遇?听说老比尔还曾赴钟南山寻访隐士,写了《空谷幽兰》,沿着禅宗祖师足迹修禅悟道,写了«禅的行囊»,且追随老比尔,继续逛去。
寻人不遇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比尔·波特《寻人不遇》读后n从我认识这个老头开始,他就是留着标志性的大白胡子。Bill Porter,一个美国人,竟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汗颜。从1989年开始,他就背着行囊,奔波在四方,寻找中国那些活着的隐士,还有古代的禅师、文学家。2012年这一趟行程中,他带着自己从大洋彼岸珍藏的最好的威士忌和酒杯,背上行囊,独自一人朝圣那些甚至连国人自己都早已遗忘的古代诗人的坟墓。英文书名“Finding Them Gone”有一种深深的缅怀。他找了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千难万险找到个墓地或纪念地,他就摆上个杯子,大声朗诵他们的诗歌,与这些诗人共饮。够意思,这样的仪式足以打动所有在场或不在场的中国人。他的书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了许多婆婆妈妈的细节,比如跟出租司机讨价还价、抱怨地方酒店没有浴缸、哪趟班车没有走高速、怎么躲过警卫进入“禁区”等等。实在很接地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完全可以作为后来人的路书。书中照片拍了一些常人去得少的地方,甚至还有他脚踝骨折、躺在担架上的照片。为了寻找这些文人的踪迹,老头也是拼了。现在教育界到处都在提及“中華传统文化”,老师们也愿意多做些实践安排。但课程设计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可不是说走就能走。那些古迹一定会越来越少。读着老头的书,更会觉得我们这些年欠缺的,是这种心意的继承和沟通、这种跋山涉水寻寻觅觅的决心吧。也许有一天,我们不用专门设计课程,孩子们也能体会古人的浪漫情怀,并在生活中融会贯通的时候,“中華传统文化”的那些灵魂才算是真正重返我们的血脉了吧。2018-3-14n
寻人不遇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是一本想尽快读完,后面又不想这么快读完的一本书。
源于对中国诗歌的热爱,作者历时四年多(中间应该是断开了三年),写成这本书。
虽然一些描述不免太过详尽 有点啰嗦,但还是无法略去这是一本难得的书。
毕竟中国那么多出名的诗人的墓地,以往国人没有总结成籍过。
更别提其中有很多诗歌,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比不少国人都要熟悉和了解。
寻人不遇,以为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意思。还感觉这个题目应该更像是寻找隐士,空谷幽兰的名称才对。
后来想明白,除了隐士,这些历史中的人物消失,他们的墓地也很难寻找,只能隔过时空,借酒抒意了。以为比尔是精通中国的酒文化(贬义),现在想想他是最了解中国诗词,懂中国文人的人。
最后应该列一个表格,总结下各个诗人的墓的位置,便于后人寻迹前往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