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书赏析(3)篇

《学习之道》是一本关于学习技巧和方法的实用手册,首先,作者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而后分别从搭建组块、克服拖延、学习技巧、记忆技巧、跨越心理障碍以及如何应对考试6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实现学习的飞跃。
1.关于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大脑中是交替运行的,它们对学习都很重要。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即高度专注一个特定问题或者概念。发散思维与之相反,它让你无法专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但可以使你离解决办法更近一步。那么如何正确应用两种思维模式呢?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直到你锁定了一个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此时转换到专注模式。想要学得好,就得能在两个专注学习期之间空出时间,让神经模型得以巩固。进入下一次专注模式前,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让你的意识完全从手上的问题脱离出来。
2.关于两种主要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过去认为,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容纳大约七个记忆单元,或者叫“组块”,但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四个组块。然而,由于人类大脑倾向于自动地将记忆单元打包成组块,因此我们的工作记忆的实际容量要比看起来大很多。相反,长期记忆可以看作仓库。东西一旦存进去,它们通常就一直待在那儿了。这间仓库幽深广阔,可以容纳数十亿件物品,而且包裹很容易因为埋得太深,而难寻踪迹。研究表明,当你的大脑首次把一个信息条目存入长期记忆时,最好时常去看看,以保证日后需要时还能找到它。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3.搭建组块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要熟练地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搭建组块会压缩已有知识,为工作记忆腾出内存空间,这样你就不会轻易就让神经超负荷运转。同样,给工作记忆留出更多的空间,意味着你更有可能去回想起其它重要细节。
构成组块的基本步骤:
(1)进行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组块活动的第二步是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3)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搭建强大组块的步骤:
(1)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
(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
(3)休息一下。
(4)睡眠。
(5)再来一次。
(6)给自己添新题。
(7)“主动”重复。
4.克服拖延
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克服拖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制订计划,培养习惯。习惯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它能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别的活动。
(2)心理对照。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期望达到的状态做对比。把那些美好的图景和现实中置身平庸生活的自己做对比。
(3)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可以让你避免对自己做出评价,并让你更放松地沉浸到工作进程中。
(4)分解工作量。专注而简短地工作。
(5)“番茄工作法”是一种帮你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用25分钟的番茄时间在短时段内保持高效率。每次成功地专注工作了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奖励。
5.学习建议和技巧
(1)重复和练习
专注的练习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重复与练习的背后是大脑在创造固化组块,难点就在于它们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2)提取练习
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3)穿插学习法
穿插学习,是指把解题策略不同的题目混在一起练习。你需要让大脑逐步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4)学会沟通
当你真正被难住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同班同学、同龄人或者导师请教。让他们为你提供不同的视角,或是类比举例来解释概念。
(5)测试
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强效的学习经历。它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或是为其添砖加瓦,同时可以显著地提高你记住学习材料的能力。
(6)简化学习内容并对其拟人
努力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时候,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脑中的抽象概念赋予生命。
(7)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睡眠状态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睡觉时,你的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这些神经模型。最后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8)散步的意义
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增进理解。
6.记忆技巧
(1)助记的视觉图像
图像对记忆重要的部分原因在于图像与右脑的视觉中枢直接相连。视觉区域有强化记忆的能力,图像让你充分利用这片区域,对看似乏味难记的概念进行压缩简化。
(2)记忆宫殿法
记忆宫殿法需要你回想一个你熟悉的空间,比如自己家的布局,然后把它当成视觉形象的记事本,用来存储你想要记住的概念形象。
(3)间隔重复
间隔重复有助于向记忆存储概念。集中注意力能把一些东西送入临时性的工作记忆,但想让这个“东西”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有两个前提:它应当是便于记忆的,而且还要得到多次重复才行。重复至关重要,甚至让你难忘的事,也要通过重复让它们牢牢驻守在长期记忆中。
(4)创建意群
意群和口诀可以帮你简化学习内容,构成组块,这样就能更轻松地存储记忆了。
(5)编故事
哪怕故事听起来会有点笨拙,但它也会让学习内容更好记。
(6)肌肉记忆
有一种肌肉记忆似乎和动手书写有关。
(7)真正的肌肉记忆
最近几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发现,规律的锻炼可以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体育锻炼对新的神经元生长、新联结形成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7.跨越心理障碍
(1)学会自我欣赏
强大的记忆力会让天才很难发挥创造力。这要归因于思维定式。其脑中已经掌握的固有知识会阻碍你接受新的想法。相反,拥有相对较小的工作记忆空间,意味着能更轻松地归纳学习内容,让新旧知识更有创意地结合在一起。
(2)建立自信
如果你没能快速掌握学习材料的重点,不要灰心。常让人惊讶的是,“学得慢”的学生会抓住根本问题,而这些部分通常为进度较快的学生所遗漏。真正了解前因后果能让你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
(3)避免自负
右脑的任务就是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不停地质疑现状寻找矛盾;而左脑则坚持事物原本的样子。当你万分肯定自己完成的作业或试卷没有问题时,不好意思,这可能是过度自信的观点,由左脑产生。当你回头检查时,你的左右脑之间才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互相取长补短,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的能力。
8.如何考试
(1)由难入简法
开始做题时,就先做看起来最难的那道。不过要做好准备,一旦你发现自己已经一两分钟没有进展,或者感觉可能想偏了,就要立刻抽身出来。
由难入简”法会把首个最难题目装进你的大脑,然后转移注意力。靠这两步就能让发散模式开始运转了。由难入简法通过让大脑各个部分同时处理不同的想法,来提高大脑的利用效率。
(2)考试中出现焦虑的原因及对策略
在压力下人的身体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它会导致你掌心出汗,心跳加速,胃里就像打结一般。
对于考试恐慌人群来说,可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来。放松腹部,把手放在上面,慢慢深吸一口气。你应感到手在向外移动,甚至同时感到整个胸腔如一个膨胀的桶在向外扩张。通过这样的深呼吸,可以把氧气输送到大脑的关键区域。
另外一个技巧和正念(mindfulness)有关。这个技巧需要你学会区分两个概念:一种是自然产生的想法(我下周有个重要的考试);另一种是随之而来的情感投射(如果我不及格,我就会被逐出本专业,那时我该如何是好啊)。学着重新看待这些念头和感觉,把它们看作单纯附随的情感投射,似乎就能帮助你的大脑放松和平静下来。
(3)考前的最后把关
考前一天,要快速浏览复习材料,重温一遍。
你的大脑会欺骗你,让你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即使事实并非如此。这意味着,只要条件允许,你应该跳过它,转移一下注意力,然后从全局视角二次检查自己的答案,问自己:“这样解答真的合理吗?”
研究发现,如果在考前片刻写下自己对于临近考试的感觉和想法,就能有效地减轻压力对考场表现的负面影响。
消极的自言自语,即你的脑海中产生的负面念头,确实会影响到你的表现,所以一定要保证让积极的言语和内心想法贯穿整个备考过程。
最后,分别归纳10个好的学习法则和10个坏的学习法则:
10个好的学习法则
1. 运用回想。
2. 自我测试。
3. 对问题进行组块。
4. 间隔开重复动作。
5.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6. 注意休息。
7.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
8. 专注。
9.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10. 心理对照。
10个坏的学习法则
1. 被动重复阅读。
2.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3.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
4.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
5.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
6. 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
7.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
8. 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
9. 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
10. 睡眠不足。
学习之道读书赏析 第(2)篇转:本书最适合的读者是学习数学及科学的学生。不过,如果你对脑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科学提升学习能力有执着追求,也不妨读读此书。本书与《如何高效学习》类似,偏向工具书多一些。这种书籍,实践是王道。预计读书时间2-3小时。
芭芭拉会用大脑运作的机制来解释学习上的有效方法或障碍,来自心理学的研究都有详细注释。每章有大量来自教授、学生的现身说法,通过分享“普通人”的故事,来介绍每种方法的应用心得。在每章最后有要点总结,以及学习提升的问题,用来做自我检验和行动计划是很好的参考。
从本书中得到比较特别的几个观点。
1.“专注模式 ”和“发散模式 ”。当大脑进入专注模式,注意力集中,用熟悉的大脑思维方式/概念来解决问题,如同一个聚光灯打在一个点上。大脑进入发散模式,注意力分散,就像大脑在无章法的闲庭信步、说不准会跑到哪里去,如同一个广角光源。科学用脑是要学会在专注和发散之间进行切换,就是让你的注意力有集中也要分散。原因是大脑处于发散模式时,你不用花注意力、以为自己没有在想,大脑后台还在运作(这是关键),然后灵光一闪——答案或者创意就冒了出来。这个机制解释了,花无数时间死读书,效果一点不好,因为没有让大脑自己去巡航,还把大脑累残了。
2.“工作记忆 ”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需要花费大脑的能量,通常只能记住4个组块(chunk)。好比你的电脑只有4条内存,电脑一关机(大脑不使劲),内存条全部清空空。长期记忆是一个巨大的仓库,好处是不用花费大脑能量。放进长期记忆如同放进几百个T的大硬盘,缺点是硬盘太大、放进去东西经常找不到,建立目录就很重要了。了解这个机制之后,学习的关键在于有效搭建小程序——即组块(chunk)。当你把4条信息制作成1个小程序,1条小程序只占1个内存,再把这个小程序放进硬盘,你的内存条又空出来接受新内容了。4条信息变成1个小程序的过程,即建立概念、应用、连接的过程,需要运用专注模式认真理解。小程序放进硬盘的过程,即组块进入长期记忆,最有效的方式是间隔学习。间隔学习有效利用了发散模式 ,特点在于每天都学一点、持续学、换个脑子再学,古人云:学而时习之。
3.努力写好你的小程序——组块。组块,即概念、方法及其连接和各种应用。组块这种小程序,可以经由刻意练习变成大程序,国际象棋大师可以同时下十几盘盲棋,皆因大脑的高级程序多、运算速度快。建立组块的方法:先专注,再理解,多练习,常回想。回想是本书提到的关键练习方法,例如看完书之后,在大脑中回想你读到什么,比你再看一遍要有效的多。一开始肯定想的不全,只要坚持不断回想,大脑就会对搭建组块这件事越来越熟练。看很多书,但是没有自己理解、应用、没有回想咀嚼,如同狗熊掰玉米,只剩下最后2个棒子。关于回想,在孔普的《如何高效阅读》里面有专门的几章讲回忆模式及技巧。
4.“睡觉、运动 ”大法好。睡觉是学习关键的一个部分,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据说睡眠时,脑脊液会洗刷脑细胞,帮他们排毒;大脑会清理琐碎的信息碎片,巩固关键信息(这和电脑管家一样啊 );睡眠时,大脑的不同部位还会自由聊天,然后他们就产生了很多新思路新想法。运动的好处和睡眠类似,主要是发散模式在发挥作用。运动有一个独特好处,就是增强记忆力,特别是有氧练习、阻力练习。运动通过增强体力带来意志力提升的好处就不说了。没有时间运动,起码也要保证自己去散散步,光是散个步也是在放松大脑在自动导航呀。这2种大法的前提是需要先采用专注模式种下知识种子,睡眠、运动时的大脑用发散模式让他们生根、发芽、开花。
5.常踩的大坑(反正我是无数次从坑中仰望星空了)。1.拖延。拖延本质是回避痛苦,例如这些题你不会、这些工作你不擅长、这些学习感觉好累,于是刷刷朋友圈、看看视频多愉悦啊。作者将拖延比喻为吃砒霜,每天吃一点还能提升砒霜中毒免疫力,不过死得快、死得早。咋办呢?具体方法看书去吧,本书用了好多章说这个话题,看来这真是全人类的难题。2.好多你以为的认真都是伪命题。看书划线以为自己记得多?偷懒,这是手在动、不是脑在动,脑在动最有效方法还是回想(提取练习)。你以为做很多题是勤奋?no,只有难题才能帮到你,而且还得多种方法做题、换各种方法虐自己,才是真正做题。你以为概念背很熟是聪明?你得学会看到、听到、闻到这些公式、概念,甚至给F=MA编个故事,那些大牛还把化学分子当做朋友、说他们每个人都有个性......这叫拟人。打开你的心灵之眼吧,菠萝菠萝蜜。3.比智力更加重要的是毅力,哇塞,这是一碗鸡汤!关键你能用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的锻炼,然后别忘记睡觉、运动,给自己奖赏。
学习之道读书赏析 第(3)篇有助于掌握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3点是:n一、在对数学、科学学科的学习时,“当初读一本书的某个章节或某个部分,先宏观浏览一遍会比较好。不只是看表、公式或图片,还有小节标题、总结,甚至如果章节末尾有思考问题,最好也看看。”有助于提前在大脑中搭建一个大框架,从而更好的将相关的抽象知识一一填充进去。二、就是两种思维模式:发散模式、专注思考模式。“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直到你锁定了一个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例如,比起枯坐在桌前绞尽脑汁,我发现自己随意发挥时写出的吉他曲更棒。那些刻意努力的作品往往充满陈词滥调,无聊透了。写论文、为学校项目想点子或是尝试解决一个困难的数学题也是一样的。现在我信奉这样的经验:你越是苦思冥想,得出的想法就越是味同嚼蜡。目前为止,我都觉得这条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努力工作时的放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更是令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nn三、是考试的一个小技巧,“由难入简”法。“开始做题时,就先做看起来最难的那道。不过要做好准备,一旦你发现自己已经一两分钟没有进展,或者感觉可能想偏了,就要立刻抽身出来。这个做法不是一般的好用。“由难入简”法会把首个最难题目装进你的大脑,然后转移注意力。靠这两步就能让发散模式开始运转了。”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