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全集)读书赏析(3)篇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不朽的经典, 肖洛霍夫花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 140万文字花了42个小时终于读完了。 肖洛霍夫因此作而获诺贝尔奖, 是well-deserved.n它以现实主义的写法描述和记录了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一战,和内战的二月,十月革命中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变迁。 大量对顿河两岸风景的如诗般的描述,对战争详细地叙述,和对人物丰满地刻画, 让人读得揪心, 读得欲罢不能。一部丰满的作品并不只有单一的主线。 静静的顿河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 特别是以格里高力为主要的人物描写, 来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 另外一条是以战争为线索, 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 两条线索纵横交错, 将读者带进了如顿河一般特质的哥萨克人的生活。对我个人而言, 最欣赏的有:一,作者把大量的, 永不厌倦地对顿河两岸风景的描述穿插于各种情节当中, 如变化多端的草原, 一年四季变化的河水, 积雪, 牧草, 马群。 所有的景色不再是单一的景色, 它是有情绪和感知的, 是有着很深的衬托作用的。 真是景无情不在,情无景不生。 二, 作者可以从一个很客观的角度来描述每一个政权。 没有刻意美化红军, 也没有刻意贬低白军。红军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任意胡作非为,对哥萨克来说, 真是换汤不换药。 到后面的形象越来越正面。三, 人物刻画的丰满。 最深刻的几个人物: 格里高力,对战争立场的摇摆。 哥萨克是沙皇军事的重要来源。 在一战中, 哥萨克真正体会到了沙皇统治和军队的腐朽残暴,于是信仰开始动摇。红军和白军的拉锯战将整个哥萨克民族撕裂开来,富农坚定地走白军路线,贫农坚定地走红军路线,但是大批中农在其中摇摆不定。 这个摇摆在出身于中农家庭地格里高力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格里高力从为沙皇而战者转为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者。 然而在伊兹瓦林富有感染力的鼓动下, 呼吁建立一个顿河流域自治政府, 立场又开始慢慢动摇。到后来成为土匪, 成为红军,到最后对战争的绝望。 渐渐理解他为什么总是摇摆在不同的政治立场, 而没有自己坚定的信念。 既然所有可以走的路都是一样泥泞的, 都不是维护哥萨克的利益, 那么探索一条该走的路是很难的。 到最后成为土匪, 根本不是出于本愿, 而是没有选择。虽然他英勇善战, 不畏死亡, 但最后一切都是徒劳。 战争也使格里高力从最初的善良, 勇猛, 单纯,到后来的冷酷无情, 到最后的绝望和麻木。 战争让他双手沾满了血,吸干了他内心。阿克西妮娅,是个美丽的,富有魅力的,对格里克力的爱是热烈的, 奔放的,是毫无顾忌的。她虽然被三个男人所爱, 但是唯一对格里高力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是神魂颠倒的,是毫无保留的。 格里高力也把她视为高于他自己生命的, 高于其他一切人的。 如果前面还为娜塔莉亚而谴责她那自私和侵犯的爱, 到娜塔莉亚死后,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格里高力和娜塔莉亚的两个孩子。为了和格里高力在一起,不顾自己生死安危,一起踏上逃亡之路,一份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爱情跃然纸上。娜塔莉亚,一个悲情的女子,一生为别人而活,一向习惯于隐忍的, 卑微地默默付出, 默默地乞讨着丈夫的一点点爱, 甚至因为丈夫的不爱而自杀。她的沉默,懦弱,善良,内敛的性格似乎与传统的哥萨克女人的形象不一致。战争的冷酷抹杀不了这个柔弱女子圣母般的光辉。 她的死,让我难受半天。一生坚韧的老妈妈伊莉尼奇娜, 她临死前的情景, 让人不禁萌发: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偏执狂的米沙;邪恶的, 生性残忍的小舅子米佳;不离不弃的通讯兵普罗霍尔;曾经阳光, 富有活力的小妹妹杜妮娅;脾气暴躁, 有些虚荣心,有些小财迷却不失做人底线的跛脚父亲潘捷莱;有些胆小的哥哥彼得罗;轻浮,风骚,懒散, 却敢于射杀夫仇人的 嫂子旦妮娅;有坚定信仰,对死大义凛然的彭楚克,李哈乔夫。其他太多人物,很难一一列举。在那个颠簸流离的战乱年代,格里高力和阿克西妮亚之间这份并不正大光明, 从最初的两情相悦到最后升华为不离不弃,视彼此高于一切的奢侈的爱情是无情人性中温暖的一盏灯,在绝望生活中虽然微弱, 却依然点燃着的一盏希望之灯。 故事的结尾沉重得没有我们所渴望的。阿克西妮-这个格里高力视之为比自己性命还重要, 比孩子,妻子,父母更让他留恋的女人就这样没有留下一句话就倒下了,格里高力的世界也塌了,埋葬了阿克西妮娅的躯体,也埋葬了自己的内心,剩下的只是一副躯壳了。 比起在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死亡人数,个体的消亡都是渺小的,然而对于亲人来说,却是致命的,是撕心裂肺的痛。战争啊,你剥夺了多少人的生命, 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 然而青草会淹没坟墓, 时间会淹没痛苦。顿河依然静静流淌。。。
静静的顿河(全集)读书赏析 第(2)篇一个描绘苏俄早年历史的长长瑰丽的画卷带给了后世无数人不断地感动,说到和这部伟大著作之间的联系,细细算来也要是九年前在读高中,卓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把学生们带到文学作品的浩瀚汪洋中,静静的顿河引起了我的注意。隐藏在学校老旧图书架上的这部大作被翻腾出来时,早已泛黄起皱的书似乎在无声的表征着书中岁月的残酷,花了少许时间没有看到书一开头能够带来年少时在意的乐趣就把书原路送换了。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期间大部分时间与理工科的严谨作伴,不断接触文学作品滋润了理工这台长时间运转的大机器。
主人公在青年到中年这一段长长时期内,伴随着国家的动荡,一直少不了去做选择。在大的历史洪流之前,个人只能如浮萍一样无根飘摇,把自身和独立刚强同时又多灾多难的哥萨克民族绑在一起。格力实卡有柔情多爱的一面,也有凶狠不屈的刚强,对爱的人用尽所有,对压迫在身上的不合理群体也不遗手段的去反抗。正如文后委员会的精炼概括,作者用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也让读者见识到苏俄顿河的独特风土人情。
主义喊叫出来各式各样,社会组织形式也少不了五花八门,背后蕴含着的价值规律始终不变,类似于化工学科中盖斯定律的描述。抛开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到造成哥萨克民族多灾多难历史表象下掩盖的经济内因,后起的俄罗斯因为财富不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严重导致生产过剩,无产阶级和部分赤贫的小农民一起去推翻压迫剥削,追求自由平等生活。还伴随着苏德战争,西方老牌资本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恐惧,更让二十世纪初期的苏俄哥萨克战乱频繁,无数人民遭受深深的苦难。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完结了这部大作,2019 继续手不释卷的研读带给人启示的作品。期待发掘出看后能够带来不同感受的优秀小说
静静的顿河(全集)读书赏析 第(3)篇每天读一些,差不多有两周沉浸在这部小说里,让我喜欢上了一种俄罗斯文化。正常情况下,读长篇小说一般会读的很快,一目十行,但是读这篇不会,随便一个部分拿出去都可以作为写作赏析的篇章。写小说可能有两种,第一种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人物中,把读者吸引进去;还有一种则是作为一个记录者,安安静静地描绘人物,站在旁观者角度,由人物性格去发展。这一篇更像是后者,读起来仿佛在看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很会让人对主人公格里高力的性格喜爱起来。尽管主人公格里高力没啥文化,他不懂信仰的问题、不理解政治的走向、也不明白为什么打仗,但他心地善良,更是个男子汉,所以他能判断什么应该做,也正是这种品质让他慢慢开始建功立业。小说描写的景色很美,很想去看看。整部小说都有一种忧郁的氛围,这种氛围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