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世界·爱情故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去年遗留书目,头是开了个好头,真的以为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前奏……
前两天无意中想起,惦记着结局,就一口气读了下来,果然还是一贯的东野风,爱情是不可能爱情的,总之不可能绕过人性讲爱情。
于是毫无疑问,这本又是一贯的世纪难题——三人行,太多艺术作品里都塑造了这样的局面,以至于一看到就马上意识到结局的悲剧性。夏目漱石的《心》,爱不释手来回看的《穿越时空的少女》,还有前阵子偶然看的《冰激凌家族》,好像这个课题一旦被提出来,最后的结论早已内定。无非各自零落,不得始终。其中两人或结合或凑合,第三个兀自折磨着,总之无一不纠缠,无一不痛苦就是了。
这本书果然也没让我失望,一个背叛和富有侵略性,一个不断宣示主权又后退想要自我牺牲,而关键的女主角不管是豁达是娴静,总会有这样一种圣母设定——谁也不想失去,内心迟疑不定,想维持在三角正中,哪只手都不放,又美其名曰不想因为自己破坏兄弟情谊。老实说作为一个本应中立的上帝视角,我始终对这种角色厌恶至极。
撇开情感方面不说,这本书让我着迷的地方:第一,关于记忆修改机制及其应用原理。我最初对记忆产生兴趣或者说启蒙无疑是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如果可以,谁都有那个几个人想杀。同理,如果可以,谁都有那么几百个记忆瞬间想更改。记忆这东西,因为不具有共享性,能让自己回想起来好受些的话为什么不呢?这样的想法在读完远山的时候就初具雏形,以至于在读到智彦最终说明的时候相当激动,有种不谋而合感。没错呀这不就是我想的记忆美化吗!第二,关于友谊和自我优越感。我本身是倾向于世间没有真情派的。这么说可能比较无情和自私,但我承认的确如此。迄今为止我看过无数美好的作品里,爱情、友情、亲情,这些羁绊都可以让人为之去死。但我不行。发自内心。我当然有深爱的人,也有过没有这个人我会痛不欲生的情感。但平心而论,现在死神站在跟前,说为了谁谁你愿意用生命交换吗?我没有。我尚没有为了某个人、为了某个崇高无上的使命、或者为了高尚情操而去死的觉悟。实际发生的话是是一回事,或许还有本能这一层面在里面,但假想的话,我不愿意。毫无疑问我是自私的。这是发散了,但同样是我想表达的。假使我有个残疾的朋友,我当然爱他,觉得他是美好的人,甚至无可替代,比其他任何人都好,如果有人中伤他我毫无疑问会站出来。这是真的,千真万确。但一旦他不跟其他人比较,只跟我自己比较呢?如果有一个机会,工作也好爱情也好,只能在我和他之间二选一呢?我的自私属性只会让自己变得侵略性,我的自我优越感这时会膨胀起来,直到把名为友谊的火焰燃尽。
我当然不喜欢崇史,但隐约觉得他是我自己。如果我在那个境地。
我也不过是个懦弱的人。
平行世界·爱情故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第一次,给东野老师的书打个三星。我想说一下,前面的五分之四,看得我晕头转向的,但是我本人看书的习惯就是,没看完一本书,就不会看第二本。值得欣慰的是,我的执着让我坚持看完了,看到了最后,还好没烂尾。冲着结局给三星。之前看过那个咻咻咻咻 duang 的 陈翔六点半,其中一个小视频就是关于修改一个人的记忆的。有一个杀人犯,他因为杀了一个人一直有这个回忆,于是就去了能修改记忆的地方跟别人做了记忆对换。那时候我就在想,以后的科技发达了,真的会有这种操作吗?细思极恐,如果一个人的记忆都能篡改,那后面是不是人的感情都能改?!n一个人的回忆,好的坏的都是属于自己且独一无二的,不能因为某一段回忆另自己太过于悲伤不能接受就去修改啊,所谓的成长,所谓的有血有肉的活着,不就是在这些点滴之间慢慢沉淀和积累的吗?悲伤的过程过不去,怎么能迎接快乐的明天?n我觉得,科技发展和后续的研究,可能有一天真的会这么厉害,但是我想问,那时候的人,还能称为有血有肉的人吗?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世界将会是多么的无趣呢?我不希望我子女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人间难得走一遭,痛过笑过爱过恨过,才是真正属于人的一生。
平行世界·爱情故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从小到大以来所有的记忆,构成了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有了这些才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因为一些痛苦后悔的经历,就想把这些记忆抹去,小说中可以达到,现实却不行。我们必须每日与我们的记忆为伴,其实真正陪着我们的并不是外界的谁,而是我们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男女主角都说自己是懦弱的人,遇到问题总是逃避,甚至不惜抹掉自己的记忆。每个人都会有害怕和恐惧,恐惧是潜伏在心里的一只透明怪兽。也许一开始并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当它逐渐吞噬掉心里其他东西,比如希望、期待、勇气、爱⋯⋯以后,会惊觉它已经长到这么大,而自己空荡荡的心里没有闪躲的余地,已经不得不直面巨大的它。想要扼杀它,它也会把你的一切一起带走。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不管什么事,起心动念皆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