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最近在想,苦难到底改变了什么。苦难没有价值,对苦难的思考才有价值。我认为:苦难激发出了我的一些应激机制,使我能够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感受;加之以往对事情的看法形成的经验积累,使我能够理性地看待苦难;面对这一疾病,发现了新的奋斗目标,提醒自己不能倒下。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苦难不会带给我成功。但是苦难会让我远离抱怨,远离后悔。因此那些会怨天尤人,会后悔迷茫的人应该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苦难,也许对别人的行为即使理解也无法体会。不会目标确定后,坚定执行,半途被海妖诱惑而偏离目标。知道每件事情的边界。知道你内心想要的东西,即使那个东西不是大事情,但是它在你心里永远弥足珍贵。于是就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里,而不是填满自己的无底的欲望沟壑。苦难也让我知道自己的价值,我不会为别人去生活,我的内心平静而充盈,这种经历是别人无法语言传达的。
也许苦难本身对人并没有价值,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有消极作用。只有经历苦难并让苦难成为生活的助推,那么苦难才能发挥价值。如果经受了苦难,却不能让人知行皆增,那么所经历的苦难是没有意义的。有一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这个东西有个新的定义。不然,你怎么知道满足、成功、幸福、快乐、甜蜜……苦难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在鸡汤里才是上好的材料。
所以说如果你家境还可以父母还健在,身体健康,亲人朋友都和和睦睦,不要想太多,你所谓的苦难或挫折只是你自己不够努力,没有得到你想要的而已。
有时候,我会在想,为什么“神”不会来拯救我。一件事情在你看来是坏事,在其他人眼中看来可能是好事,在你看来是好事,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坏事。就像有人喜热有人喜冷,有人喜欢站高,有人有恐高症一样。神人才懒得去分辨是非对错好坏,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事物变化。就像庄子所说的,你怎么知道死亡是坏事,活着是好事?你怎么知道死了之后不是极乐世界,等到你死了之后不会为当初的贪生而后悔呢?生老病死,在庄子看来不过是事物规律的变化而已罢了,只是世人自己不懂,庸人自扰而已。
最后一句话送给自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微笑][微笑]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本来不想写点评了,可是还是忍不住想抒发下自己内心的情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读完百年孤独(超棒的),再读这本书,总感觉作者所表达的格局还是有点小,对于人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刻的感染我,故事的描绘很朴实简单,一个故事,一场人生,顺便揭示了一段历史,故事中有生活的悲剧,也有历史条件下必然酿成的惨果,读到最后,其实并不是很悲,反而觉得很平静,终其人的一生只要活着,就必要会经历拥有和失去。
再谈谈人生,小时候看人生充满了幸福和快乐,本以为人生就是如此,像父母一样8点多上班,4点半下班,晚上周末陪着孩子玩,和朋友们聚会聊天,家人都住在一起,爷爷出去打牌遛弯,奶奶做饭和周围的老邻居聊聊家常,一直这样延续。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一个人走向社会,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才发现人生不易,刚开始抱怨、怨天尤人、消沉,感觉世界都抛弃了自己,可是走的弯路多了,经历的苦难多了,才知道人生多为逆境,幸福和快乐才最珍贵,身体健康才最重要。
以前喜欢拿成功和失败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这些年越发觉得人生没有所谓由人类定义的成功与失败,只有自我认知的幸福与不幸福。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没有人知道下一秒的事情,下一秒可能取得了好成绩、一份好工作、收获爱情、家庭美满,下一秒也可能破产、失去健康、失去亲人、家庭破裂。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永远无法得知你人生的结果,当然每个人认为的结果是不同的。
现在的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是每个人的一场必修课,这堂课程中必然有失去和苦难,面对人生的态度,活着的态度,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走向和高度。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我们村子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女儿,老大女儿嫁了一位穷人,家徒四壁,那个男人总是靠着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来养活一家四口人,老二招了个上门女婿,思想比较开放,婚后就外出打工去了,老三也还嫁的不错,本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过下去,没想到老太太突然生病走了,老爷子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只有老大在家而且也离得近,她愿意去照顾老爷子,可前提是,老爷子那房子得归她,老二听了怎么会愿意呢?于是姐妹二人吵着吵着闹掰了,谁也不愿意去照顾老爷子,老三更是借口说自己已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了。可怜了那古稀之年的老爷子了,不会做饭,每天借着二两酒一碟花生米来麻醉自己,前两年他还将就的过的去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老糊涂了,时常在村子里迷路找不到家就算了,还嚷嚷着要上街给女儿们买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