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喜福会读书赏析(3)篇

2019-05-22 12:31:34 读书赏析
喜福会
作者:谭恩美
“喜福会”指的是四个女人每周一次的麻将聚会。这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国女人怀着各自多舛的命运,辗转来到美国,扎根生子。一方面努力适应着异域的生活,为如何处理与女儿的关系而困惑、操心;一方面仍然割不断与故国的血脉联系。她们经历了各自幸或不幸的童年,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年轻时代。她们曾经年轻、无知,作为一群柔弱又坚韧的女性,在封建残留又战乱频仍的年代里,经历了种种命运有意或无意的嘲弄。最终虽然饱含爱意,但在面对与自己成长环境和想法都迥异的下一代时,难以避免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隔阂。
喜福会读书赏析 第(1)篇

这本书太大了,四个故事,四对母女,两代人的价值观,经历了旧中国封建主义和美帝国资本主义,饮食、风俗、教育、恋爱、婚姻,这么多的东西冗杂到一起,方方面面都要说到几乎不可能,索性就按照情节梳理、个人感受和段落摘抄进行展开。

一、t情节梳理

1.t人物表

女儿        母亲

吴菁妹    吴素云

韦弗里    江林多

许罗丝    许安梅

丽娜        顾莹映

2. 主要情节

吴素云的第一位丈夫是军官,抗战爆发后,她逃到广西。在桂林逃难期间,她挑选了三位妇女组成了喜福会(聚会搓麻将以振奋精神)。日军打进桂林之前,吴素云背着双胞胎女婴逃难,因为病痛无力继续,无奈将两个女儿丢在路边,留在信物希望有人照料。后来吴素云被一个美国传教士所救,送进医院,认识了男病友吴吕宁,两人之后辗转到美国,结婚后生下她的第三个女儿吴菁妹(June)。吴素云一心希望能把女儿培养成“成功人士”,通过给人帮佣换来菁妹学钢琴的机会,但菁妹并不喜爱弹钢琴,一次失败的表演后,母女关于学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最终菁妹平平无奇,做着不起眼的工作,与母亲的期望背道而驰。两个人一直闹了二十几年的别扭,直到吴菁妹回到中国大陆与母亲遗落的两个女儿团圆才释怀。因为吴素云两个流落在大陆的女儿,使得这本书的脉络更为完整,也正是因此吴菁妹成为贯穿整本书的中心线,她代表着“反抗——不解——寻找——回归”这一对母亲和对文化认同理解的循环。

江林多出生卑微,因为八字契合度太妙,一出生便作为童养媳许配给了财大气粗的黄家,并且从小到大一直按照好媳妇的人设来培养。一次大水后,娘家人决定南迁,刚成人的林多被送往黄家完婚。丈夫比自己还小,婆婆又百般刁难,她默默承受,每天做好家务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之后林多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侥幸骗过迷信的黄家人,逃了出来。年轻的林多是一个深陷逆境、不幸却不肯放弃,有意识反抗并且积极开拓自我,寻求真实的一个形象。她在美国后生下女儿韦弗里,也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童年时期可谓围棋神童,但因母亲总是借自己在外面花式炫耀十分厌恶,终于与母亲爆发了激烈冲突,虽然之后和解,女儿却发现下棋的灵感全无,干脆放弃了围棋事业。然而,韦弗里的聪慧让她一直比同龄人走得更高,职业发展更胜一筹。

许安梅出生于贫寒,安梅的母亲年纪轻轻就守寡,她被财大气粗的吴青看中,其二姨太同时也想借腹生子,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二姨太假意邀请安梅母亲做客谈心,灌醉后让吴青强暴了安梅母亲(真变态)。安梅跟随被迫做了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在那个男权思想统治的旧中国社会里,她母亲的改嫁被认为是一件羞耻和下贱的事,因而她母亲在大宅院里四个妻妾中的地位最低。安梅从小便学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最后母亲用吞药自杀的方式换来了她的自由。许安梅来到美国后生下了女儿罗丝,她在大学的生态政治学课上偶遇了潇洒英俊的富家子弟泰德,因为泰德不满母亲对自己感情的干涉,泰德毅然违背母亲的意愿和罗丝走到了一起,婚后发现罗丝其实毫无主见,蜜月旅行、新家具、搬家等大事小事都是泰德拿主意,最开始的一起讨论也失去了意义,因为罗丝最后都会让泰德决定。一次职业上的意外让泰德备受打击,他开始逼迫罗丝拿主意,罗丝的勉强触发了泰德长久以来积累的不满,对罗丝提出离婚。罗丝最终发现泰德出轨,在离婚问题上终于强势表态,拒绝泰德提出的协议,坚持要住在原有的房子里,泰德望着她的眼光里第一次流露出了困惑和恐惧。

顾映莹是大户人家的闺女,活泼、顽皮,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喜欢探索。家里人想把她培育为文静、娴熟、沉默、内敛的女子,按照家人的安排成亲后,丈夫在她孕期出轨戏子让她气愤不已,她决绝地去做了人流,结束自己的婚姻生活。之后她对婚姻变得麻木,直到丈夫死去才走出封闭的心理处境,接受了一位美国士兵的求婚,两人言语不通竟然还相处得挺和谐,在美国开始了新生活,生下了女儿丽娜。丽娜长着一张混血的脸孔,皮肤苍白,单眼皮。丽娜和丈夫哈罗德的婚姻处处都是平等,所有东西都要AA,明细具体到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步。虽然一直在美国长大,丽娜毕竟流着中国人的血,终于忍受不了看似“平等”的婚姻生活,与丈夫摊牌。

二、t阅读感受

相比年轻一代,我更喜欢书中老一辈人的故事(戏更多,更传奇)。她们面临的困境更严峻,选择更艰难,但是四位老一辈女性更坚韧、更果断,同时也更执拗,在后面教育孩子的方面存在较多冲突,她们的身上烙印着中国人最优秀的品质和最普遍的缺点,可以说,四位母亲身上包罗万象着中国无数母亲的缩影,女儿和母亲在相处过程中的很多细节读来感同身受,让人倍感亲切。

读一本书,我总会想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什么优秀品质,这里简要说一说(脱离语境挑出来说显得这些鸡汤有些模式化):

吴素云:人在逆境时要保持积极的姿态。

江林多:处于困境时要保持清醒,努力追求自由,保持自我。(甚至耍点小聪明也无妨)

许罗丝:在察觉到征兆时,要采取相应行动,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所准备而非任其自由发展。“命运一半取决于期望,一半取决于漠视。”  如果想要避免自己再次失去重心而跌倒,必须找到自我,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许安梅:碰到困难时哭没有用,必须学会眼泪往肚里咽。

顾映莹:在人生低谷或者平淡时期,可以“像老虎那样在林间守候,睁一眼闭一眼地静观时机”,也就是心平气和地等待时机。

最后,通过江林多的口,谭恩美谈到美国有美国的好,这里讲究平等、自由,不用逆来顺受、一成不变,但中国人的品性同样值得推崇:孝顺,不露声色、不锋芒毕露,怎样认清自己的价值,中国的思维方式(没有具体说)。文中四位女儿虽然在成长过程中都对母亲有所反抗,对中国文化多少排斥,但最后都以不同方式(通过母亲或者寻找自我或者是回国与同胞团圆)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这个生理和心理的“根”。

三、内容摘要

1. 吴素云在战时建立喜福会之初的自问:

我们在一起时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是整天哭丧着脸,挂着这样一副正确的表情等死,还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更开心,究竟哪个更糟?

这一举措引发我的思考,在面对战乱这样的紧要关头,平民老百姓都是灰头土脸、垂头丧气,身体和精神上呈现衰败的姿态,而生活的强者并不是接受一切,而是有选择地应对苦难,保持姿态和斗志,不至消靡。

2. 江林多在嫁进黄家成为童养媳时的自问:

我问自己,一个人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我能否也像河水变换颜色一样改变,但同时却还保持自我?

江林多的藩篱套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可能都会深陷,但她没有,在那种时刻还能泰然处之,审视自我并探求真实,对人生逆境保持抗战和不顺从的态度令人佩服。

3. 罗丝反省应对危机之道:

现在我领悟到,命运一半取决于期望,一半取决于漠视。但不知不觉中,当你失去自己所爱的东西时,信仰就取而代之了。此时,你必须正视自己所失去的,并因此放弃自己的期望。

当罗丝在会议弟弟宾的悲剧开端时,明知有危险,觉察到危险的征兆,却又漠视任其发展,最后成为不幸。

4. 中国式母爱

中国的母亲们以此种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不是通过拥抱和亲吻,而是将蒸饺子、鸭肫或螃蟹硬塞给你。

太对了,我想年轻一代对祖辈人的这一点更是深有感悟,你爱不爱我、在不在意我、尊不尊敬我,完全看你吃的多不多。在我这里体现的是还没吃完就碗里又多了几块的肉、春卷、珍珠圆子。你跟老人说要控制饮食、要少吃多餐、吃素健康,他们只当笑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胡说,胡说”,然后又隔着桌子伸长胳膊给你夹一块又一块的大排骨,满脸期待地望着你动筷。

5. 中国式隐忍

哭是没用的。你的眼泪无法洗刷自己的痛苦,只能供别人寻开心而已。所以,你必须学会把眼泪往肚里咽。

许安梅对女儿的告诫,饱含着她童年痛失母亲的辛酸。

6. 顾映莹的自白

如果你要问,这么多年我都干什么了,我只能说自己像老虎那样在林间守候,睁一眼闭一眼地静观时机。

7. 江林多的叹息

我教会她如何适应美国的环境。在这里,如果你出身贫寒,这并非永久的耻辱,在申请奖学金时你可以优先。如果屋顶塌下来砸到头,也无需为走背运而哭泣,不管是谁,你都能起诉,让屋主将房顶修好。你不必像佛祖那样端坐树下,任由鸽子在自己头上拉屎,你可以买把雨伞遮蔽自己,也可以走进天主教堂里避一避。在美国,没人规定你必须逆来顺受,一成不变。这些她倒是学会了,但我无法将中国人的品性教给她。如何顺从父母,听妈妈的话;如何做到不露声色,不锋芒毕露,以便利用那些隐藏的机遇。为何容易得到的东西不值得去追求。怎样认清自身的价值,不断打磨它,千万别像戴了个不值钱的戒指那样将它四处炫耀。还有,为何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最棒的。

总感觉翻译的版本不够味,还得找原版来读一读才好。

喜福会读书赏析 第(2)篇

是先看完喜福会小说再去看的电影,电影删减部分较多,小说故事描写更加细腻更加具有画面感​,还没看完就赶快分享出去了。它讲的故事很简单,母亲们和自己的女儿讲她们小时候年轻时候的往事​。四位中国母亲在旧中国的苦难经历,这是影片的东方色彩;女儿们在异国的生活经历,这是影片的西方注解,里面有母女亲情之间的隔阂代沟,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年代岁月的变迁,更多的是由环境决定的人的思维的碰撞,贯穿始终的是一个精神信仰——战胜苦难,一个讨论主题——女性主义,一个文化背景——中西文化融合。影片更加打动我的是母亲们回忆她们还是小女孩年代时发生的故事,战争,暴动,饥饿,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在那个困难环境下,母亲们做出的反抗斗争和勇敢追求,她们就像影片开始时出现的天鹅羽毛,没能被携带上旅程,但也用自己的方式漂洋过海,从忍辱负重的典型东方女性再到能够一手遮天的美国新女性,也是一个女性思想解放的历史画卷。女儿们好像一开始就在和母亲抗争,一边是支离破碎的汉语,一边是同样结结巴巴的英语,一边是母亲的期望,一边是女儿们的愿望,我想到我的小时候,印象中妈妈并没有要求我一定要做太多或者做很好,好像很多事都是放给我自己去完成,妈妈对我的爱成就了现在的我,我们两人是熟悉的,但同时也是陌生的,能知道密友从小到大发生的史诗级故事,却不了解妈妈的一生,仅仅只是和我在一起的短短16年,且大部分都还与家人有关,那妈妈年轻工作的时候呢?妈妈小女孩读书时候呢?我不得而知,而这也成为了我终身最大的遗憾。小说和影片故事感动我的细节太多了,我的心也随着那片鹅毛一路飘荡...n小说的作者是谭恩美,影片的导演是王颖,两人都是美籍华裔,一方面作为中国移民的后裔,有一种无法抛却的中国文化情节,另一方面作为在美国生长的第二代移民,周围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是典型美国式的,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我想到身边出国读书的同学,有的去了美国,有的去了英国,有的去了新西兰,有的去了韩国和日本。每每有机会聊起来时,避免不掉的话题就是文化差异和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生活习惯,思维处事,文化根源,一做比较都会发现不同之处各有奥妙,这也是开展比较文学课程对我们的好处,让没能出境的孩子扩宽眼界看世界。喜福会这本书本身描写的母爱,渲染的女性,喜福会这本书背景下的环境差异思维差异,喜福会拍摄的主旨传递和手法呈现,任意揪出其中一点,都能够写出很多很多东西来,电影和小说只是一个载体,一个通向hope grace respect communicate and love 的载体。书里也有一些处理不够好的情节 relaxnn

喜福会读书赏析 第(3)篇

首先谈谈这本书吧

一直放着在书架上没有看

以为这种故事不会是我想要了解的

可是翻开之后简直扎了心


两代人的交流就算是在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也是会有代购的

20多岁30多岁步入社会,结婚生子之后

反思出的两代人精神上的隔阂就是一部戏

一部你所谓的长大,能都了解更多的父母

一部父母眼中你还是孩子,他们还有无限的秘密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注入骨髓的潜移默化

你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在将这些印记抹去

想到了太多太多

之前的电视剧《都挺好》

最近的北大弑母案凶手被抓

而这也仅仅只是没有跨出国门的故事


喜福会加入了文化冲突和中美差异

也正是当前迷茫的我最害怕的地方

来到美国之前

看了很多美剧综艺

在一个自我设想的美国中看到了自由与梦想

来到美国也只有短短的4年不到

但是现在的我反而会担心文中的一切

小说中的妈妈们在很大程度上除了爱情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没有办法选择的历史背景来到美国

她们的一生背负着太多的痛与无奈

也许小说的描述会有一些刻意和夸大

但是只是想对所谓的母女情感思维冲突埋下伏笔


最刺痛的是

有些中国人的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那种扎根于我们心中的东西

在二代子女中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了

她们生长于美国,不,她们就是所谓的美国人

那种不是刻意剥离外壳的认同感是她们是美国人

但是她们有中国父母

无论她们的父母再怎么想融入所谓的美国社会

她们是不同的

双方的痛苦挣扎

就算是过了孩子最叛逆的青少年

也会是一个埋入内心的纠结与痛


最后大团圆了

也不是真正的大团圆吧

三个母亲的儿女抱在一起哭泣

因为是亲情的力量和对母亲的怀念


后来发现了喜福会的电影

这是接下来的功课了

然后就想到之前 Crazy Rich Asian 带来的好莱坞效果

或许这25年来

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就是这样一个跳跃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是能代表普通中国家庭的

或者说反映真实中国社会面貌的

其实

并没有很多人真心的想要剥开神秘中国的每一层纱去一探究竟

但是相信在发展的大潮中

更多的人们和这个世界能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


还有很多很多思绪

还有很多很多故事

但是未来的我会如何回顾25岁时的这些评论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