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读书赏析(3)篇

2019-06-27 23:43:42 读书赏析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王阳明得到力量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读书赏析 第(1)篇

第一次全面了解王阳明心学理论,心中感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真的太缺少这种系统化、全面性的人文和哲学理论。与明朝同一时代(14-16世纪)的欧洲,已经掀起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摆脱了神学宗教的束缚,实现了人文主义的觉醒。由此可见,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收获有三:

一、      心学与禅宗的关系。

    心学理论强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可否认,与禅宗的宗教思想是不谋而合的。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将佛教的思想与传统的思想,特别是老庄玄学的自然主义哲学与人生态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学说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理论。禅宗的核心要义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更是摒除语言文字之葛藤,建立“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精神,承认人人皆有佛性,实现人性内心的审视和回归。

    实际上,心学吸收了禅宗的内在精髓。心学和禅宗之间,都认为人性非常重要,只有认识自我内心,并遵从内心而行,让内在的明月摆脱乌云遮掩,那每个人都可以是“圣贤”(王阳明)、“佛”(禅宗)。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实际上是刹那间对是非对错的判定,这和禅宗提倡的“顿悟”没有本质区别。

二、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和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行合一”不同,书中诠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良知。也就是说,良知和行动是一体的,王阳明提倡的良知必须和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内致良知,外事上练。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当王阳明和你谈“心即理”时,他其实想谈的是“知行合一”。当他和你谈“知行合一”时,他其实想谈的是“致良知”。当他和你谈“致良知”时,他其实想谈的只是“诚意”。所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的落脚点就是一个“诚”字。

    王阳明心学虽然简易直接,但却是从千难万险曲折中来。以“知行合一”为例,人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却很少有人明白王阳明“知行合一”能做到这么出神入化,而其他人则很难。虽然原因很简单,王阳明三十多年各种知识的积累和身临绝境后的体悟共同制造了“知行合一”的奇迹,这是其他人无法复制的。

    我的个人理解,如何才能“知行合一”,首先要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如同读MBA之前需要足够的企业管理经验一样,没有通过实践产生的思考和认识,就不能充分理解“知行合一”的实质是“致良知”,仅仅依靠“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要有足够的智慧,很多人在注意王阳明心学时,知道“知行合一”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我们对一个看上去简单的事物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屑一顾,一种是把它看得太简单,从而只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刻理解。也就决定了,只有具备一定的智慧,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最终做到“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三、      为什么遵从心学的人大多是行动家?

    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还是功勋卓越的军事家。书中还提及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汪精卫、毛泽东等等,以及日本的了庵桂梧、中江藤树,都是王阳明心学的门徒,也是知名的行动家。反过来问,为什么这么多名人,如此推崇心学呢?

    日本心学大师高濑武次郎的话会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大凡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二曰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中日两国各得其一。”

    心学提倡的“事上练”、“知行合一”,是最朴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变了以往中国哲学理论不注重实践的局面。修齐治平的传统理论,加上“事上练”,从而为更多致力于改变社会面貌的行动家们找到了最好的理论指引,并因此获得更多成功。两者是相得益彰、相互印证的关系。

    王阳明心学说鼓励行动。有创造性、有行动力、有智谋、有胆魄,胆志兼有,个性十足之辈,值得学习。如果选择做人云亦云的庸人,那就不必学心学了。

    作者度阴山总结的很好:只有深刻理解王阳明的世界观,你才能知道他为何苦口婆心地要人致良知和致良知背后的生命智慧。只有真正明白王阳明的人生观,你才能悟透为什么杜维明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是为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读书赏析 第(2)篇

这书是以故事为主导的传体。但作者一下把王阳明捧到前无古人的高度,这是作者不顾事实,一下又把王阳明贬到地下,一文不值,这也是不顾事实。作者的心学可修偏了。王阳明是个了不起的人,尽管我不同意他的学说的主要和关键部分,但不影响他在黑暗的明朝为百姓发光,成为黑暗中的光明。如果不看他心学的精髓或作者说的什么终极真理,其他部分很多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他说的要凭良知做事,不能将犹豫思考后的趋利感受认作良知,要学习知识,并断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知的光明。但这些之外,导致这学说成为异端甚至罪犯无罪辩护依据的是,无政府主义,唯心主义,这些让心学变为私欲邪道的开脱和教唆犯。他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心里就有天理,心的感受就是天理良知,且不需外求,不用借助外力就自知良知天理,不需要像外人学习,心的第一感受就是真理 ,不用听别人的,与自己心的感受不符的都是错误的,没有人可以支配自己,自己的心是主宰自然甚至天地神鬼的,人人都是圣人。人一出生就是,就天然不需要学习就自始知道天理良知。凡事问心就行。验证的方法是任何事心里第一个直觉感受就是天理良知了,照着做就不会错。。。这些才是他的精髓诀窍。但显而易见这些錯的太离谱,这些对天生就是真圣人的来说还差不多,但哪有自小不学习的呢。他居然说打仗有良知就能赢,不用学兵法。他弟子听闻说那我就可以领兵打仗去了。他又说没那么容易,要不停的在事上练…这就是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玄乎其神。因为王自己也有重要的内心矛盾,一直没有解决,他是个三心二意的人,立场不坚定也不愿承认失败和否定自己不行。虽然这对我还比较简单。哈哈。他一会佛一会道一会儒,最后修儒,一方面是他建功立业心太强,功名心放不下。另一方面是他的家风很好,祖上传下来就是以良知办事。最后他为了功名钱上了科举入了儒派。不过他自始用道教方法修身养性 这也是祖传的爱好,但要命的是一直吃丹。他想得道成仙得不了,对老道长二十年前的预言说二十年后还会再见及指教接受了,可二十年后见到道长却毫无好奇心,无法理解。我肯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让道长说怎么一见面就知二十年后一切及运数。求知了还可以记录下来给今天的我们看嘛。这可看出他求道心不死,以致后来多次公开否定道佛,却暗里修用。矛盾的两面派。最后我认为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有能力的好人。愿他的轮回总有得到正解和正果的时候[微笑]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读书赏析 第(3)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四句教。

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不假外求。心学造就了日本海军之神,商界大佬。在中国却因王阳明之死,被分裂,败坏在东林党,又因清军入关,封杀思想文化,而衰落。美好的东西,必然不会断绝,在革命党人身上又发扬光大。个体意识的觉醒,必然爆发出无比巨大的力量。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载。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费孝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时时刻刻致良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