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款款温情——读《查令十字街84号》小记
说来也巧,《不二情书》的电影火及一时的时候我也没跟风找出这本书看,上周陈先生突然问我:“《我们仨》要读完了,接下来给你读哪本书呢?”思来想去,脑子里突然冒出来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而此时的我恰在春季的伦敦,他远在千里之外,电影在去年四月上映,眼见快要一周年了,种种巧合下,这本书再合适不过。
哈,其实这书确实是一路带着会心的微笑读完的,虽然合上书时,略有一丝伤感,但书中的温暖和美好才是该有的基调。想象着昏黄又略有些拥挤的书店中,店员围着Frank,他用那地道的英伦口音朗读着Helene的来信,而后大家欣喜的分享着干燥蛋;而大洋彼岸的Helene,每次怀揣着期待,迫不及待而又小心翼翼的拆开细心包裹着的二手书,这样温暖的画面简单真实,却美好的让人湿润了眼眶。特别是历经战乱年代,饱尝困苦后,在平淡到索然无味之时,这往来的书信就像生活中突然出现的跳跃的音符,排列组合后成了恰到好处的和弦。这样想来,那丝伤感真的是给自己徒增烦恼了。
其实,我会时不时把汤唯和波叔的形象带入到Helene和Frank中,虽然毫无违和感,但这次不得不承认文字带来的细腻感动远远超出了影像。但有一点,从头至尾,我并不把这来往信件中的款款温情当做爱情,私以为更像是悠悠岁月知音难觅的珍重;大洋彼岸给予陌生人信任与温暖的感动;二十载相见不如怀念的友情甚至亲情。理解成爱情,总觉得狭隘了些,自私了些,又有点破坏了美好的感觉。
出于喜爱和好奇,把中、英文版都通读了一遍。这本书陈建铭先生翻译的确实不错,一个淘气可爱的姑娘Helene和一个绅士成熟的大叔Frank跃然纸上,甚至有些地方加入了汉语口语的戏谑之感,更加生动~唯一有点遗憾的地方可能是某几处略有些加重了书中的“粉红”。这也引申一点思考,翻译这件事,对于无法阅读原著的读者影响是极大的,即使读原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我也时不时要google一下书信的用词和写作习惯,才能get到其中真正的感情和含义。翻译而来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就像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译者总会带着些主观的感情翻译出自己的理解。跑题,不再多谈,总之感谢译者的付出,爱书之人值得尊敬。
读完这本书之后呢,有些懂得为什么说这书是爱书之人的圣经了。不是矫情做作或跟风,我也不是什么文艺小资青年,但的确很多书信中流露的微妙思绪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太像了。大概有些触景生情。此时,窗外的樱花落得满地粉红,澄澈的天空,醉人的微风,伦敦的春天真的是极美的季节。一杯下午茶加一本好书,真是难得的清静和慢节奏。
合上这本书后,我坐着29路红色巴士专门走访了一下Charing Cross Road。曾路过多次,也不曾驻足细细看一下,因为如今的84号已经成了一家门庭若市的麦当劳,仅存的铜质纪念圆盘镶在墙上,上面仅写着:84 Charing Cross Road, The Booksellers Marks & CO. were on this site which became world renowned through the book by Helene Hanff. 在书信的结尾,Helene说:“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彼时的“她”已不在,如今这一吻我也无法献上,不禁感叹,有时,情怀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可生活是需要这样的一厢情愿的。
真幸运,在这美好的春天读了一本这样美好的书,春天不是读书天,但不包括这娓娓道来的款款温情~
PS:谈谈电影~为了印证我脑补的画面,在油管上搜刮出来1987版的电影《84 Charing Cross Road》,点开一看,男主竟然是安东尼·霍普金斯!年轻时的安大叔出演这种含情脉脉的文艺片完全没有违和感呀,英国绅士派头十足,真是意外的惊喜,真不知安大叔为何后来就步入了“惊悚名人堂”了,其实心目中休·格兰特更符合我心中Frank的形象,大概《诺丁山》有点深入人心。至于安妮·班克劳夫特饰演的Helene的形象,比想象中还要夸张些,哈哈,蓬松的头发,方框眼睛,有些神经大条,甚至有些邋遢,你可以说她活泼有余,雅致不足,但对这样的Helene,和她性格中的纯粹和直爽真的是大爱。总之,电影值得一看。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看到最后一封信,是在睡醒一觉的凌晨三点,眼泪横流,灌进耳朵里去了。这本书其实只是书信集而已,是一位蜗居在美国纽约一间陋室里的单身老姑娘海莲(她是一位编剧作家自由撰稿人,同时又是一位真正热爱读书之人)和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一个旧书店的主管弗兰克及其他店员之间二十年间的书信往来,所言不过是求书问价,索书寄书,间或寄点必需品或小礼物。海莲谈起喜爱的作家和所爱之书言词风趣活泼,俏皮可爱,有时撒娇卖痴,但弗兰克始终如一地温和有礼,绅士风度,尽心尽力地为她搜寻她想要读的经典好书,既要价格合理,品相又好,漏页缺字是要被海莲批评的......有人不满把海莲和弗兰克的情谊过度解释成爱情,其实爱情有他们的感情深厚神圣吗?套用现在的一句时髦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呢?想你所想,急你所急,你的阅读习惯了如指掌,你的所求书单印在心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为她找到。读书人最大的隐私是什么?唯阅读书目(偏爱)而已。或许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通往这个人灵魂的路径。海莲对弗兰克是敞开的,她自己坦陈:“懂我之人,唯你一个。”爱情有什么了不起?若说他们之间是爱,又有什么稀奇呢?相知相惜二十年,终不得一见,这缘分说深也深,说浅也忒浅。如今两处茫茫皆不见,让所有读书爱书之人,惋惜哀叹!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我相信,大多数人看过大概只记得最后一句话吧。
电影不二情书让这本书又火了一次,没错,我也在那批去书店买这本书的人中。那时是几年前,书店断货,有的书店把这本书名贴在外边。
几天后,当我再去书店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我打开,翻了几页,又放下了。终究没有买。
此书告于段落。
如今,再看这本书,觉得很轻快,跟我几年前在书店里翻看这本书的感觉一样,内容很少,花同样的价钱买这么少的文字,很不值得。
我这个人,大概读惯了长篇,看短篇总会不尽兴,看不知道长度的故事则完全提不起兴趣来。但看此书很轻快,因为,看信就像看一个人的心情那样流畅,像流水在飞。
比起书,信更加感性。比起距离,时间的跨越更显得不可思议。我想说,不写信的人,大概永远体会不到等信的痛苦,收信的喜悦。
信,似乎比感性的人还要感性,你写给感性的她,她再把她的感性抛给你。借七杀简史中的一句话: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感谢赠书@Dou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