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一个老舍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到过的城与经历的四季;第二章写遇到的人与他们相处的事;第三章写生活的琐事与经历的故事;第四章是写从事着的文艺工作。最感兴趣的还是前三章,但他所写的一切,当然离不开第四部分——他所从事的文艺工作的深厚功底和令人羡艳的天赋。他的文字总是平实却又无法反驳地细腻,细腻到看他的文字似乎那座城、那些景、那些人就在眼前。他的文章并不常带着浓烈的感情,可是那份讽刺或者幽默或者感伤或者幸福却统统不因文章的平淡而减弱,每个字似乎都在呼吸,每个字都活着,就像我们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容易被忽视,却又各自鲜活。特别喜欢看老舍先生的文字的大多都是喜欢他的那份带着点辛辣的幽默吧~虽然并不慷慨激昂,但他针砭时弊、调侃讽刺起来又总是一针见血,语言又风趣幽默,有时真让我觉得像个“段子手”(当然是很高级别的“段子手”)。例如在《考而不死是为神》里吐槽考试制度:“这样考下去,你把各样功课都吐个不大离,好了,你可以现原形了;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一切茫然,代数历史化学诸般武艺通通忘掉,你这才想起“妹妹我爱你”。这是种蛇脱皮的工作,旧皮脱尽才能自由;不然,你这条蛇不曾得到文凭,就是你爱妹妹,妹妹也不爱你,准的”;“说回来,考试制度还是最好的制度。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就把我们想说的话都说了~老舍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抑或我们自己。多是有些大小毛病、小缺点,抑或有点“阶级局限性”的小市民,小农民,有些人有些事不免也是我们不耻或鄙夷不屑的,但却没办法否认他们就是普罗大众的缩影,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就是普通百姓的样子。又因为他的文字平时幽默,读的过程也很轻松,不仅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情,奇妙地还能平复一下因各种压力而焦躁不安的情绪。所谓“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大概就应该是如此的吧!
济南的冬天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济南之于我,是一座有着特别情感的城。
在有些人看来,现在的济南一点儿也不繁华,也不干净,算不上个大城市。甚至在省内,作为省会的它也算不上出类拔萃。但我却像一见钟情一样喜欢着这座城市,多少年过去依然热爱的深沉。因为它之于我,就像一个纽带。连接了我的过去和现在,连接了我的故土和远方。
大学时,它是我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个纽带,我的人生轨迹在那里有了明显的分割。
毕业后,它就成了家和远方的一个纽带。
遥墙机场不大、也不现代。可每次的飞机落地,都代表着我离家更近一步。每次飞机起飞,都会把家的思念埋在心底飞向远方。
这座被我当作第二故乡的城市,承载了我最青春的记忆。时隔多年,我对它的记忆依然鲜活如初。山师东路撸过的串儿,省体为鲁能呐过的喊,糖果KTV里一起吼过的«十年»...
今天还在百度上搜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在这里又偶遇到,那就一定是要看了。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济南的记忆,同样的趵突泉,同样的大明湖,却因人不一样,记忆也就变得多彩起来。
济南的冬天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读书的期间被某位读者的评论拉去了知乎,看了看有些人对老舍评说,主要是先生沉湖的事,然后又不小心看了看晚年的郭沫洛。开始也就承认了停留在你吃鸡蛋不用管母鸡的品行怎样的结论,并不是很想深究。
我一直是不怎么深挖作者生平,觉得愿意读就是快事,突然提升到个人品行的境界,多少有点不适应。人总是做不到设身处地。我也只是围观者。
引用一句话好了。你知道他写了什么,但你不知道他写的时候在想什么。
人的复杂性在于此。其实文人不是一类人,而是碰巧百千种人都挂了文人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