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读书赏析(3)篇

东周,到底发生了什么?
与东周相对的是西周,整个周朝被历史学家分成了两部分,以“平王东迁”这一历史事件为划分的参照,原来周朝的都城在镐京,东迁以后周朝定都在洛邑,洛邑在镐京的东面,所以历史上人们就叫原来的周为西周,东迁以后的周为东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分封制,加上后来历代君王的追封,最多的时候周朝的大小诸侯国达几百个,有人统计过只是见诸于“经”、“传”的就有120个之多,这还不算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国家,到春秋末期只剩下其中比较重要的20几个,再到战国后期就只剩下了7个,最终统一于秦国。
不论是站在历史转型的角度看,还是从历史头绪是否繁杂的角度看,东周都是整个周朝乃至全部中华断代史的重头戏。明末学者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用通俗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讲述了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为后人廓清这段历史轮廓、厘清这段历史线索做出了其它历史著作无法替代的贡献。
如果为东周写史,我相信任谁都要遵循的基本脉络都是“平王东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朝统一”,因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谁都无法逾越。但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把这个基本脉络写清楚、写生动,那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我觉得冯梦龙恰恰是不仅写清楚了,更重要的是写生动了,所以他成功了,《东周列国志》才能从诞生开始经历几百年而愈加绽放光彩。我每每读到冯氏的神来之笔时,我就惊叹他对客观史实的尊重,惊叹他叙事手法的娴熟老道,惊叹他对素材取舍的从容,惊叹他对汉语言运用的自如。他就像一个口技娴熟的说书人,把东周时期那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讲得如此出神入化,林嗣环《口技》中的说书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我想像中的冯梦龙说书时也不过如此或许比这还简单,却能将这部历史大书说的“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真是天衣无缝。
人所共知的是,这段历史有记载的史料极少,冯氏只能从现有的几种史家比较认可的史书中去取材,主要是《国语》、《战国策》、《左传》和《史记》,而且就是这几种史书也还有互相抄袭、引证的,有互相龃龉甚至矛盾的,因此,冯梦龙还要做大量的考查、论证、筛选、甄别工作,最终决定对史料的取舍,这应该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难的事情。我最为看重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他的文字功底,如何将枯燥的史实写得引人入胜,让大多数人能对枯燥的历史感起兴趣来,这才是真功夫。关于这个特点,我觉得是《东周列国志》既区别于《国语》、《战国策》、《左传》和《史记》等历史著作,也区别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牡丹亭》等同时代的小说、话本的地方。其实,我国早期的史学著作如《战国策》、《左传》和《史记》等,也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甚至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史记》就被人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我觉得无论如何,它们都属于阳春白雪,其阅读对象还是定位在学者至少是“文化人”的层面,而《东周列国志》则更通俗,读者群无疑人民大众。至于同时期的小说话本,则更多的是要么过度追求通俗性和趣味性,要么刻意阐发某种政治理念,使历史小说的历史客观性大打折扣。另外,大多数的小说和话本都只取材于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或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所以小说或话本允许被拿来精雕细刻;而《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跨度,一个极恢宏的历史场面,仅仅百十回的容量容不得冯氏过多、过细的雕凿,所以它的难度会更大。
《东周列国志》刻画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君主、能臣,正是这样一批人物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这个中国历史的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第一个出场的比较有作为的君王就是周平王。西周最后一个君王是周幽王,一个典型的昏君,褒姒乱政,烽火戏诸侯是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犬戎的入侵,迫使刚刚即位的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从表面看,迁都洛邑省去了修复故都的大量人力财力,但也给外族的步步入侵创造了便利条件。如果不东迁,利用镐京天险不仅可以有效抵制犬戎的侵略,甚至还能有效遏制秦国的崛起——秦国崛起的第一桶金就是从犬戎手中夺回的原来西周崛起的地方——丰、歧之地。客观地说,平王东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周朝的延续至少是起到了平稳过渡的作用。东周的开始,也标志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落,各诸侯大国相继称霸,他们打着尊王的旗号,甚至假托周王的名义,任意征伐,肆意掠夺,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除了这五霸,还如春秋时的郑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的秦孝公、齐威王、赵武灵王等等都是惹不起的主儿,至于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俗话说得好,红花还得绿叶扶,上述这些君主之所以有所作为,哪个都离不开一大批能臣的辅佐。《东周列国志》就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大批这样的治世能臣和战国武将,管仲、鲍叔牙、子产、曹刿、孙武、先轸、宁俞、赵盾、伍子胥、百里奚、范蠡、商鞅、吴起、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邹忌、乐毅、廉颇、蔺相如、晏婴、白起、王翦、李牧、李斯……简直就是不胜枚举。君主、能臣,又是通过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事件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整个东周的历史就是这些著名历史事件在冯梦龙笔下的完美结合: 烽火戏诸侯、 掘地见母、 筑台纳媳、 假途灭虢、割股啖君、 绝缨大会、 侏儒悟主、赵氏孤儿、二桃杀三士、一夜白头、卧薪尝胆、河伯娶妇、冯谖买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窃符救赵、荆轲刺秦……
重读《东周列国志》之前,刚刚重读了《封神演义》,本来是想从比较通俗、大众的角度,以连续为目的选择了这样读书的顺序,难免对两书有些许比较,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封神演义》多讲乱力神怪,很少讲史实,即使涉及史实,也多是依托神道来完成,简直就是一部神仙史;而《东周列国志》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历史,是一部人的历史。再一点,该书的回目很招人喜欢,很少至少是不愿意以大事件、大人物作为题目来哗众取宠,而是大多利用小人物的厚实事件做题眼,再生发出大事件、大环境、大历史,特别是最后几回的回目更是如此,冯氏没有用六国一个一个地灭亡和强秦统一六国的推进来命题,而是用廉颇、庞煖、李园、樊於期、甘罗、 嫪毐、茅焦、李牧、王敖、田光、荆轲来命题,读起来余味无穷,很是令人喜欢。
东周列国志读书赏析 第(2)篇1.春秋战国是战乱最频繁的时代,但也因为权利的制衡使得各国敬贤礼士,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留下了很多文明瑰宝;
2.统治阶级永远只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当统治阶级权力没有得到制度框架的制约时,不管集不集权都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着不确定的未来;
3.在君主专制下,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千百年来不变的定律,君主需要削弱功臣的权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4.伦理道德是调教臣民的工具,在帝王诸侯体制内部因为政治利益各种弑君、弑兄、弑父、杀子啖君、杀妻求将的事基本是权力游戏的标配;
5.稳定的权力架构体系应该使得权力的每一个层次都有制衡;
6.最后想说,以前语文课本里出现的好多典故故事出自本书,要写成这么一本书得查阅多少史籍资料啊,还是在明代,没得互联网啊!!!还要用毛笔写!!!!
东周列国志读书赏析 第(3)篇
终于读完了。东周两段春秋就占据全书大半。春秋才是东周主力,战国七雄并存时间其实不长。拜教科书所赐印象中的东周净是战国的故事。
书很长,但很多论断缺乏一定的客观性。而且到了战国很多写的都是大概。
历史就像是在围绕着赤道跑,一圈一圈总是遇到相似的情形。
礼崩俗易争霸之心便起。
国家兴于明主忠臣,败于昏君逆贼。
凶主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太平,目的达成便卸磨杀驴。
人至察者如卫鞅终将反陷己身至深渊。
谎言经众人口传,信任再坚固也生裂缝。
明知忠言逆耳大多数人却选择美言顺耳。
改革是痛苦的,改革后却是美好的。
信义侠士永留芳名,奸人逞一时快留万世恶迹。
最难打败的武器便是口舌,最难猜测的便是人心。
最幸福的就是功成身退不贪荣禄,归隐独善其身。
东周横亘八百余年。佩服作者。人名地名数不尽数。读的时间也久。前文都忘了好多。。历史反正都相似,总说要以史为鉴,不过大多数人都只爱说说,当然也包括我。不管正史野史都是作者的加工,自己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