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之前想到“隐士”,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词是“道士”。看完这本书才知道,有道教隐士佛教隐士儒教隐士种种。
看这本书真的很容易打瞌睡,我很惊讶我可以把它看完。这就是作者记录他在中国寻找隐士经历的“流水账”。似乎是不掺杂什么感情色彩的。不过他记录的和隐士的对话还是有点意思的,虽然我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
看完书我忽然想起了曾经那个关于欲望的棘手辩题。追求无的境界,追求得道成仙,难道就不是一种欲望吗。
哦对了,我还知道了,菩萨和神仙原来不是一伙的,前者属于佛,后者属于道…
隐士在古代某个时期社会地位很高,非常受人尊敬,“终南捷径”原来是这么来的。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然后,小隐>大隐…
空谷幽兰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在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起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n不过比尔·波特的运气看起来要好得多,他还是见到很多隐者的。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心里对“隐居”是怀有极大向往的。这种向往大概是出于一种对社会和人际交往的逃避,这不是什么高尚的理由,但我认真地向往。”我在读那些隐士的故事的时候也在想,我是否真的愿意去过这样远离人间烟火,远离世俗凡尘的生活。被自然环抱,也被生活的艰苦笼罩。他们的隐居,是为了修禅修道修心,是怀着一种“无我”的心性放弃了对一切身外之物的需求。我大概还是会想要有轻松一点的生活吧,至少不要自己从山下买面粉背上山去。而这本书所描绘的隐士生活,离今天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不知道那些曾经的人们如今境况如何。可能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圆寂,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人开悟或是成仙。我在想,当下的世界,留给隐士的清静空间越来越小了吧,就像我们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小一样。城市在不断扩张,在城市的躯干无法或者不屑到达的地方——比如山林,比如河谷——也要用现代工业的爪牙去触及。野生动植物被驱逐进深山老林,那些地球历史的见证者还在继续见证当代历史的残忍戕害与杀戮。隐士们跟着熊、豹子、冷杉、白桦一起节节败退,退出当代社会的视野,生活在世人看不见的地方,“生活在生活边缘”,在历史边缘。我希望这些人能修得开悟,并将他们的大彻大悟诉诸文字并保留下来。他们不愿被人看见被人寻访,但他们不该被忽略和遗忘。就像佛祖留下经典,八仙留下传说,陶渊明与王维留下无数诗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n
空谷幽兰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遇到一本好书,总是一种机缘,更是一种修行。就像本书的作者一样,一种缘开始,修行,一种机缘开始,去寻觅隐士,而真正的隐士怎能轻易的承认自己是隐士呢?承认了还能算隐吗?
其实人们在乎更多的不是隐士本身,在乎的是隐士的灵魂,和那一颗颗活得洒脱的心,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但一颗隐者之心哪里会在乎那么多呢?大不了你活你的千钟栗,你活你的颜如玉,你活你的黄金屋,而我活我的心似稿木,身如死灰,我活我的大道至简,我活我的智者不言。
读本书像是看隐者修行,看作者修行,其实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呢?
读这本书,其实最大的收获不是懂得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是看山其实他就是山看水其实他就是水。如果看到的不是水,那不成迷信了吗?还何谈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