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书赏析(3)篇

2019-07-10 00:52:11 读书赏析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
作者:王小波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李银河、柴静、冯唐力荐。《沉默的大多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精选集。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书赏析 第(1)篇

“与我”

我变了。

我变得顶聪明,变得顶愚蠢;变得顶温顺,变得顶奸诈;变得顶无知,变得顶绝望——我变作一只挣扎着走进亦或走出某个窄门的巨大甲虫,身后流着一溜黄绿色的液体——我还要回首惊奇地大叫:叶绿素b!

我真实地变了。

小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在洗澡毕时把温度调到最高,用最快的速度弄湿毛巾然后关掉花洒,拧干毛巾——通常这三个动作谨慎而迅捷,并伴随着一连串的尖叫。这是因为小时候怕冷,总以为这一连串动作能最有效地将全部热量保存在毛巾中,然后在我擦身体的时候释放出来。这习惯我保持了好些年,后来仿佛因为所谓幼稚,所谓懂事,或者所谓“热水器搬到阳台去了”,我终于弃了这个习惯。然而澡洗还是照旧,且也未曾因此而收获过大感冒大发烧,却有真实的力量是失去了。如今这一年似乎也是如此,有万千理由,千万念想,有人说:“你变了”,便究竟是变了,失了一点力量,得了一些妄想。

人是想要抬头的。虽然许些力量没有了,我仍要用臆想把头撑住——人总是要变的,是变通是革命,是好是坏,是叮叮当当是稀里哗啦,都不是不变的理由。我既然选择变作一只花毛纯种哈皮狗,那我便纵然不能吃chocolate,也能扑上去赶老鼠了。我曾有过当老鼠的梦想的,却没想过要当狗——老鼠总瞅着要机灵些,两只小眼睛时而滴溜地转下,怕是要羨杀爱因斯坦——那无数无数的灵感与智慧皆出自这一滴溜,就好似喜羊羊的灯泡,普朗克的冥想,黑格尔的自我改造。至于狗,我先是在猫和老鼠里奠定了狗的傻逼形象,后来又在老家亲眼目睹了长辈们对它的侮辱(他们总是在小孩随地大便之后吹几声口哨,然后对被召来的狗说:“嘬嘬嘬,吃吃吃”),这教我对狗十分不欢喜,以至于之后长辈把狗肉强夹到我碗里,我吓得把饭泼到长辈脸上。我承认这是一种偏见,于是此时此刻为了悔改我的罪行,我甘心便作一条哈皮狗——为什么是哈皮狗呢?因为它顶像是个忧郁的思想者,每每看到它下垂的双颊,我就无比开心。且我觉得它不会看向我,我也便可尽情的看它——这样几次,仿佛我与这种狗之间业已有很深的情感,于傻逼于吃屎之外的情感,说不上喜欢,倒应是嘲笑了——从前的狗所受的往往是厌恶或可怜,后者仿佛很博大了,实则与真切的情感相离甚远。但嘲笑则不同,我笑它的模样,笑它“哲学”,却也是在同它思想了。“只有灵魂无法监护—企求自由地飞升—好在黑夜那神奇的国度—活得丰盈而深沉。”黑塞在飞升之际心里估计也会念着什么,也许就是只哈皮狗,也许还是母的。无论如何,我同它思想,也究竟便作了它,算是如愿了,只是据说在广岛核辐射那地儿有过猪样大的老鼠,哪天要是给我遇上了,我怕是要连我唯一的本领给失掉——我撒腿就跑去呵。

我仍要问自己,我变了么?

这次期末语文作文写砸了,龙看了之后说:“我不想说什么了。”我确实没打算让他说啥,当然他是个好老师,我应该期待好老师能给自己的作品一个评价。但究竟我不敢。我有个同学说我是一个思想上很前卫,行动上很保守的人,这我向来明白,但似乎总不愿承认。于是我写砸了的作文确实写砸了,保守的行为确实很保守,只有灵魂一个劲地跳啊跳,月夜下一只哈吧狗就这么晃晃悠地摆动,像个不合俗世的半仙,像个八戒习性的孙悟空。这只狗常一路走便要走回从前去,且回到那熟悉的地儿,第一要务肯定是凭借吹嘘远方的趣事来讨小母狗的欢心,其余要干的只不过吃饭喝茶,望天刨地而已。它若突然想到一篇作文,一篇写砸了的作文,只要顾着大加赞赏,不添不减,不往上边撒尿,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地过去。这一切似乎亘古不变。所以我如何变了?我不晓得?

人要教人揪出老底,揭了“劣根性”出来,必要满脸涨红,四肢肿大,语无伦次;但倘是自个儿揭自个儿,那必感到无限光荣与无限明智。我便常是后者。经常性的自省,在我看来,有极大的不利——这会给自己一种“我晓得我哪里错了”的感觉,然后创造出精神上的极度自信。至于真实地行走起来,简直要教人发狂——鲁迅拿着笔杆子到处乱骂,但究竟组织要派他刺杀专制政府领导人了,倒要推辞说:吾有母,行不便。这或许就与他常年的自省有关,毕竟这种频繁的自我灵魂的攻击,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般,会“相杀而病”的。人由是积累下无数细碎的不安,细碎的恐惧,并在某些时候要你的行动发生变化,要哈皮狗翘起后臀来逗人开心。

啊呀!我困了。

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上帝。感谢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可惜小波并没有龟头血肿,他倒要教李先生倒霉——哦,我性李,我很悲伤。这些时光里一切一切的人事变动,一切一切的尘埃起起浮浮沉沉,总归都是要爱的,正如小波爱李先生,正如小波爱李先生的老婆。分别临了是个路口,路口的路人困了,不定都识得路。只见一人一车走过,卖药似的插根旗子——“未曾与此生,吉里巴扎黑”。

————致我的一切,待我阖眼如初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书赏析 第(2)篇

杂文集,杂文就是很琐碎的一些文章的集合,目的很明确,是讲道理用的,其中穿插一些具体的事件和例子,这样才能把道理讲的更明白。杂文不是谁都能写的,必须是有分量有文学基础的作家,要不谁听你讲道理呢。

书里大概有一百五六十篇文章,每篇都很简短,但各有各的目的和意义,话题涉及了从文革到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面貌,都是我感兴趣的时代,有我成长的年代,也有我父母经历苦难的年代。王小波的讲述风格很逗乐,唠嗑唠的很好,读起来很轻松愉悦。杂文只需要把事情说出来就可以了,不用做太多的评论,至于后续你有如何的感想,因人而异,留足了思考的空间。

看这书名,《沉默的大多数》!多有道理啊,经历过波折的那一代中国人,确实只能来选择这样的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必然也会陆续感受到这种“沉默”的意义,这样挺好的,既然说了也没用,因为你说的不算,那说出来干啥呢?还是保持沉默吧,近来工作中经历了类似的状况,体会颇深!我得改改自己的问题,就是说的太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可那仅仅只是理想罢了。知识分子最擅长的就是讲道理,可是当遇到了一个不讲理的现状,就毫无长处可言。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是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的。

书中讲的范畴很大,时间也有跨度,我并没办法吸收所有的内容。这本书不适合集中阅读,也不适合快速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每天读上两、三篇,抻着点儿,慢慢来,这样效果最理想。

王小波肯定是罗素和杜拉斯的铁粉儿,因为提及的频率太高了,相关书籍收入书架,排进档期。

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读书赏析 第(3)篇

书中的文章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大部分重合。其实真的像人说的一样吧,许多特立独行的猪最后都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作者的才华和卓越的见识,所以不从作者那么高层次讨论“沉默”。其实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向沉默的过程。年幼时,总是乐于甚至急于表达。希望通过语言建立与这人世更紧密的联系。可慢慢的生活却无声无息的教会人,语言在很多时候都是苍白无力的。路见不公一声吼,可能不仅没有救人于危难反而陷自己于不义;见人困惑而喋喋劝解,最后可能落了个话痨的恶名而于其事无补;对新结识的陌生人言尽其实,听者信之一二可能还要揣度你的目的……所以唯有“沉默”!相信大多数的沉默者都心有明镜高悬,虽讷于言而敏于行。路见不平,不忘聪明机警;见人困惑,更多陪伴倾听;结识新友,还是要真诚,只是涓涓心事记得说给自己听!于“沉默”中自娱自省,于“沉默”中感悟人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