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不遗憾 不离开:张幼仪传读书赏析(3)篇

2019-06-29 03:48:38 读书赏析
不遗憾 不离开:张幼仪传
作者:夏墨
暂无简介
不遗憾 不离开:张幼仪传读书赏析 第(1)篇

1900年 出生江苏宝山县,张嘉玢,小名张幼仪

1912年 苏州女校读书

1915年 和徐志摩结婚

1918年 生下阿欢(徐积锴)

1920年 去欧洲跟随徐志摩,期间请家庭教师学习英文、法文

1922年生下彼得,(没生之前),签离婚协议,成为民国新式离婚第一人

1922年请保姆(更胜家人的身份)朵拉照顾儿子,去裴斯塔洛学院读幼儿教育,兼学德文

1925.3.19彼得因腹膜炎无钱医治去世。彼得火化后暂存殡仪馆,幼仪继续完成学业

1926年带彼得的骨灰回国,同时出面解释已和徐志摩离婚,让徐志摩和陆小曼顺利结婚

1927年 东吴大学教德文

1928年 在兄长的帮助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总裁,兼任云裳服饰公司总经理(为其它人入股,引进投资,幼仪不做老板,做总经理,但她实际是全程的运营者)

期间,奉养徐家二老(1930年,徐老太去世)

徐志摩飞机失事,陆小曼不接受不处理,另13岁(应该是,记得不太清啦)的阿欢和八弟前去处理

徐老太爷去世,按徐家标准(说是阿欢的责任,阿欢年幼,母亲替他履行责任)给陆小曼寄生活费

1949年移居香港

1954年与医生苏纪之结婚

1972年苏纪之离世,移居美国,住儿子家不远处

1988年逝世

张幼仪的一生,按她自己所说,分为去德国前,去德国后,德国人的严谨融入她的坚韧的性格孕育出她清晰的思路,强大的气场。其中,也不乏她兄长(小时候二哥不让她受裹脚的折磨,长大后给她建议,离婚是七弟照顾她,回国四哥给她房子,帮她安排工作等等)的帮助,家人的支持(给她丰厚的嫁妆,送她读书,离婚没有怪她责难她等等),还有贵人的帮助(如刘文岛夫妇,朵拉等),才可以使张幼仪生活的泥淖里、从人间无边的黑暗地狱里涅槃重生。

虽然如此,张幼仪也从不丢掉让她受苦半生的传统。徐志摩出事很多年以后,她想和苏先生过完安静的后半生,写信给远在美国的阿欢,开玩笑向他解释:从三德四从里的夫死从子,问她是否可以再婚,阿欢回答: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诸孙长成,全出母训。……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这封信包含了幼仪半生的艰难,也诠释了她一生的隐忍、豁达、大气和坚韧,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认可、尊重和感激,及愿做任何事,只为慰我母心的赤子之情。一读,潸然泪下。再读,还是潸然泪下。

不遗憾 不离开:张幼仪传读书赏析 第(2)篇

一个原本可以早些年就有所成就的女子,若不曾嫁给徐志摩该有多好!若不生在那样一个传统的家庭中该有多好!若不曾浪费那么多的青春该有多好!可是,她最终却不是一无所有。失去那么多之后,她拥有了自己,拥有了未来。

看这本书之前觉得林徽因是张幼仪转变的直接决定因素,看完全书才发现,不,张幼仪的不平凡的一生要感谢的是徐志摩,如果当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说给徐志摩的,幼仪或许也就是平平凡凡过一生而已。徐志摩的残酷冷漠与无情恰恰激发出了幼仪潜意识里的独立与上劲。涅槃重生,幼仪做到了,她这一生的精彩绝不输给林徽因!

不遗憾 不离开:张幼仪传读书赏析 第(3)篇

在封建包办婚姻之下,张幼仪和徐志摩结为夫妻,但徐没有尽到一天丈夫的责任,看不起幼仪 称其“土包子”,而张幼仪却一直为徐家默默付出,最终等来的是徐的那封离婚书。

    徐对张幼仪的冷漠、无视、排斥和绝情伤害了她,也成就了她―隐忍、坚强、大度!最终让思想和灵魂摆脱封建束缚。

    ps.徐志摩除了文学上的才华,其他真是十足的渣男,活的太理想化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