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斯坦·贾德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一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想起最近大热的釜山行,人性一词莫名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父母对孩子的保护,丈夫对妻子的关爱,小孩对他人的真诚。苦难时,被放大的情绪对眼球的刺激变得愈发巨大。
似乎丧尸电影与哲学书并无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样的。
稚嫩的小孩在最初是单纯而毫无保留的,关爱他人也会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环境,以及父母灌输的观念却让小孩变化,学会占有,学会保护,危难关头的自私成为了理所当然。当然,这些话有失偏颇且非绝对。然而,书中,苏菲妈妈的表现却正是如此,对女儿思维的否定看着就觉得真实亦是现实。
我想我们无法拒绝沾染世俗,却可以保持初心,保持好奇心,不沉沦于所谓理所当然。
忍不住想问,人们为什么会存在人性?人性是因何而驱使的呢?为何人性存在着差异?弱者被保护是理所当然的吗?好人会有好报吗?恶/坏人会有恶/坏报吗?
二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3年前,因为一部已经忘记了名字的微电影,只记得当时深受电影感染,父母对女儿的爱让人泣不成声,剧情却已忘了大半。
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只看了1/3便忍不住出来说点什么了,忍不住继续看下去与不愿看下去的情绪一直喋喋不休,互相吵嚷。最终我想,还是放一放吧。
但是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看着觉得,自己就是苏菲,对哲学一无所知,在学校象牙塔的保护下对世界也知之甚少。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如苏菲,无法静下心思考,也不会因为看了书便觉得天愈发蓝了树更绿了阳光更灿烂了。所以,这本书需要安静坐下来,好好读,慢慢想,思考那些别致的哲学问题。
我也还是很喜欢苏格拉底式哲学,一直以来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深信不疑,并且奉为座右铭。尽管对哲学并无研究却也由衷喜爱。
三
父爱,在这故事里,我想也是不得不提的。
想起近期偶然看到的,一个父亲为了让女儿好好吃便当,每天准备不一样的便利贴,画上有趣图画,也有父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吃饭,将食物做成有趣的模样。成千上万张便利贴,成千上万种式样,皆是父亲传达爱的方式。
忍不住在想,这本书,是不是一位父亲,琢磨出来一个传授女儿哲学知识的方式呢?
我不知道结论。但是想想觉得很有趣呢。
那么,下次,再聚吧,苏菲。
————2016.09.23
苏菲的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看完了,终于看完了~自己看的比较细,看完后自己也松了一口气。书中的内容经常让人大开脑洞,哇哇哇好新奇。
因为自己也学过一丁点哲学,所以看起书来得心应手,不过这本书是台湾译者翻译,所以有好多名词都得找大陆对应的译名。这可能是我认为全书最大的不足了吧~
说一下全书的脉络:全书围绕苏菲和艾伯特的对话展开,书中解释是席德的父亲写给自己女儿席德的一本哲学小书。但真实情况其实是乔斯坦这个高中哲学老师写给青少年的一本哲学入门读物。
书中粗略介绍了哲学的各种流派和主要思想,好多内容和哲学思想浅尝辄止,书中最后也提及到天文学和“对位法”的解读,可以说是很哲学了,其实如果更早看到很更有趣的…介绍的浅一点足以引发好奇心,我之前直接上西方哲学史和康德的一些作品是要花费很多的心理能量的,所以还不如在这本书有个大体的了解。作为一本半文学作品,可读性还不算很低,逻辑能够自洽。对于刚入哲学门的我主观评价高一些~四星读物。
本来想梳理一下书中介绍的各流派和中心思想的,后来想到如果读者看到我说的这些还不如书中的可读性高,所以就不再解读,自己也要开辟下一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读物,和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这俩本书的讲解了~
适用于国内初高中以上学生读物,如果家庭哲学根基深厚的话,可以小学时期就开始(我准备让自己的外甥女和自己的娃小学开始读,捂脸看到时候自己是否足够能引发ta们对哲学的兴趣,想起来自己还差得很。心虚ing…)
苏菲的世界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一半的电子书,一半的的纸质书,读完了这部乔斯坦·贾德的专著。非常精彩的一部哲学启蒙书。读到“中世纪”的时候才明白作者用意颇深,才明白苏菲和席德“一体两面”的关系。
就像毕达哥拉斯所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数,任何物质与关系都可以解构成数与数的关系。世界就是梦境,梦境就是世界,这与庄周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方哲学的发展就像一场精彩的接力赛。在世界终极问题面前,中国人过早地失去了探究的动力,而内向化追求个体最大的安全与享乐。
中国的哲学是早熟的,一部五千言的的《道德经》与《圣经》一起成为西方家庭的必备书。庄周把老子的哲学进一步发展,更关注人与实体。但庄周之后,中国形而上的哲学鲜有建树,而形而下的追求功利却成了一种常态。这是中国两千年不能诞生现代科学的根本原因。没有哲学的终极拷问,也就没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