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读书赏析(3)篇

2019-03-19 12:22:51 读书赏析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
作者:南方周末
如果你心有定见,实际上是不会随之摆荡的。如果你感到恐惧,只能是因为你对外界认识不足,对自身认识不足。——柴静喜欢她的人觉得她知性、克制、善解人意,讨厌她的人觉得她做作、爱背语录、爱自我感动。她说, “你能承受得起代价,你才配得上说我想要言论上的自由,没有一尘不染的自由。”本书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柴静,她的生活和她的思考。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读书赏析 第(1)篇

柴静是个很有思想,也很大胆的女人。读她的《看见》会找到共鸣,那些你也经历过、体会过的,她都替你说出来了。也是从那时,才开始思考新闻报道事件背后的样子,才开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社会的真相。仍记得国庆回家奶奶一脸骄傲的对我说:中国现在是越来越强了,很多方面美国都赶不上我们。我很惊讶的问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她回我:新闻联播报道的。我竟无言。想想也是 对于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安慰。但若想寻找真相,你就要“看见”,不断充实自己,在这过程中,也许会有狼狈,不过狼狈也有它的价值,并不一定非要一下子抵达真理。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读书赏析 第(2)篇

关于柴静,给我的印象就是公知、睿智,冷静,有责任。

第一次知道这个人是因为《看见》,而知道《看见》却是因为书的封面,一个大眼睛的女性,亲切的看着周围的人,好像在和身边的人讨论着什么,后面坐着一个脸上布满皱纹,一看就像是经历了沧桑的老人,平和的看着这个女性,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女的全身散发着一种知性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出于好奇就拿来读了,直到翻开里面的内容,仔细阅读,才知道原来她是一名记者。一个有担当、客观、理性的职业记者。在书中她谈到了家庭暴力、同性恋、女性犯罪、非典等一系列我们平常人想去了解,想去发声,却又没有话语权,没有真正了解能力的事件,让我突然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后面断断续续看了白岩松、陈氓一些央视主持人的书对她的了解也渐渐深入,直到后来她自费拍了那部《穹顶之下》,她的直白、她对环境保护的拷问,对有关部门存在的问题的采访,都从那部100多分钟的片子里表现出来,可惜由于内容太过于直白,触碰了有关部门的神经,她本人包括这部拷问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环境保护的片子被无情的封杀,但这并未让她淡出我们的视线,相反,她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采访对象的尊敬等所有有关她的好,都被我们每个人铭记。

感谢南方周末这本关于柴静的专访,她让我对我的公知女神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最好,我想说,柴静,已不再单纯是一个名字,她对于我是一种精神,一种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她是我在新闻这条路上一直前进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个新闻人尊敬的新闻工作者。[强][强][强]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读书赏析 第(3)篇

第一次认识柴静,是2008年的高中,为了准备作文素材,走读生们买的《读者》在班里争相传阅,于是看到了柴静的一篇参加新时代女性演讲比赛的文章,是那次比赛的特等奖:讲了三个故事,对三个人的采访,从国家总理到普通百姓,看完后觉得震撼,把全篇写在了摘抄本上。我记得温家宝总理对柴静说的一句话: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永远超乎你的想象。后来,知道柴静是由会计到电台主播到节目主持人到记者一路一路走过来的,感觉这种不走寻常路的个性深深吸引着我。心中默默的记住了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然后,《看见》新出的时候,豆豆就送我当做生日礼物了,好像是2012.12.21日世界末日的时候。看到十年的来去和成长,感觉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独立的思想逐渐萌芽,一路跌跌撞撞之后,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形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后来,看到了柴静携爱女归来后以一个母亲的视角讲述的《穹顶之下》,那时候我正生活在雾霾指数长期居全国前三的北方都某城,那些现象,那些数据,那些改进措施,又一次让我震撼。抬头看天,忽然明白了那种“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的心境。然后,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三个词“柴静”“幻觉”“南方周末”。然后一点点拾起尘封的记忆,感觉那个短发戴围巾穿长裤的女生既清晰又模糊,她果然是一种幻觉。愿你戎马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拥有自己的快乐,心安,归属感。晚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