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当莉迪亚终于战胜内心因害怕失去的恐惧,鼓起勇气面对个人真实的意志时,她死了,生命没有因顿悟重获新生,一切停留在她承诺改变之后对未来的种种期许中。
爱是人生亘久不变的主题。生命,或因爱而美好,亦因爱而沉重,让彼此因爱维系。
故事从莉迪亚的父母开始,作者伍绮诗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三代家庭之间微妙的关系,描述了每一代人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遗憾或希望开始了以爱的名义、为人父母的新生活。
小说会为了可读性,在人设、情节上制造出某种脱离现实的反差,但作者对人物抽丝剥茧的心理描写,足以让你洞见生活中被忽视的细枝末节。
莉迪亚的父母将各自人生的遗憾或明或暗地寄希望于子女,以爱的名义捆绑束缚他们的成长。以过来人的经验,干涉着子女自主的选择,扼杀了他们独辟蹊径的可能。
没当过父母,对为人父母没有切身的体会。当然,对此控诉更找不到辩解的说辞。单从子女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委婉地干涉着所爱之人的决定。所有的建议似乎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处境,所提建议仅供参考,未强加个人意志,却忽略了交谈中透露倾向的眼神、语气和小动作。如若所爱之人以爱的名义回馈,这些传递的信息在不经意间成了所爱之人的负担。
“我爱你,甚至可以为你不惜自己”,这不仅感动了对方,更感动的是你自己。在给予爱之前,你是否有用心去了解被给予对象最迫切的需求?你的给予是否强加个人意志、无意识地去实现“给比拿更快乐”的个人满足?两个独立的个体,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智,你又能否真的知道对方最迫切的需求?
该如何让彼此爱的美好不沉重,是你我毕生活到老、学到老的一门学问。
不要高估自己对一个人的了解,言语交谈的措辞、方式简单些,递进的情绪请省略,别设计那些情节。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莉迪亚之死,是偶然中的必然。一个被过度关怀的少女莉迪亚,两个被父母自动忽略的子女内斯、汉娜,一个不甘囿于厨房的玛丽琳,一个不被大众所认可的大学教授詹姆斯,还有怪异的邻居杰克……玛丽琳来自美国,有着优异的成绩,原本可以打破世俗观念,抛开家庭主妇的头衔,做一名医生,然而在哈佛遇到自己的爱人詹姆斯,一切就都变了。交往不久后她有了孩子,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归家庭。可是她的梦还亮着,那盏灯还没有熄灭。于是她便强加在女儿身上。詹姆斯来自华人街最底层。为了融入美国,就算是在家里也不说汉语,地道的美式发音让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与众不同。但他改变不了自己是黄种人的事实。关于莉迪亚,母亲想要她做一名出色的医生,每年生日都会给她买一本与医学相关的书。而父亲,却想要她融入人群,不被别人排挤,每年买一个漂亮的礼裙,好去参加舞会。她并不想做医生,也并不善交际,母亲的期望都不是她想要的。家中唯一了解自己的哥哥,也接到哈佛的通知书,离家上学。最后的稻草也没有了,莉迪亚自然而然地,走向湖水,走向死亡。内斯不喜欢杰克,但自己的妹妹莉迪亚却整天与他厮混,这让他很气愤。一直想要查出真相的内斯,在最后时刻才明白,原来杰克一直借着与莉迪亚做朋友的幌子,爱着自己。年少时,内斯在游泳池被大家捉弄,杰克站了出来,帮了他。那一刻,他就爱上了他。汉娜在家中是个小隐形。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习惯性地踮着脚尖,避免发出声响,避免打扰到别人。小心翼翼地生活,最不被大家所重视,却最通透。还好,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都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要走怎样的路。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躺在书架上很久了。以前看了个开头,这几天断断续续静下心来看完了。中间一段看得我好生气啊,看到后面脑子里就一直重复着最近这段时间知道的一个词:讨好型人格。不正常的家庭关系直接导致了儿童的不健康心理。这种对人格性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深入骨髓的,这种底层人格层面的影响想要改变,需要通过后天长时间有意识的针对性去调整改变,但是一般等到人发现自己人格上的问题时,三观已经成型,行为也有了惯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所以家庭教育真的很关键,父母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对子女教育的处理是会影响子女一辈子甚至再下一代。
“每个父母都曾发誓,不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却没有发现,父母的烙印已经深深的印在骨髓里,有一天望着眼前争吵中的儿女,那一瞬间,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在过去自己的对立面”。--《小康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