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乌合之众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6-14 21:42:57 读书赏析
乌合之众
作者:居斯塔夫·勒庞
本书细致考察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以非法私利为行为动机的群体通常是犯罪团体,而“为信仰而战”的暴民团体会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群体观念和信仰的因素有种族、传统、制度等,此外,极具感染性的语言、理想国的召唤、领袖人物的煽动等也对群体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乌合之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说实话,这已是看第二遍,感觉还是似懂非懂。懂的是,群体力量一旦被激发,潜力无限、战力爆表,因为有过切身的体会,所以能明白那种热血上头下的“无知无畏”状态,这是优点更是缺点。因为引爆群体的往往不是正能量,而是不知由头的道听途说,所以群众常被别有用心者糊弄,然后动不动给人扣上“被洗脑”、“你不懂”、“活该XXX”等帽子来反驳人们的疑问,真是让人无言以对、欲言又止。不懂的是,为什么有时让人癫狂的成本如此之低,甚至有时只需要一个胡编乱造经不起推敲的谎言就能掀起大波澜。说好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呢?按照哲学原理,任何事物内因才是关键,外因只能推波助澜,或许原本就有很多人不满,借此算是聊以慰籍。不过就算知与不知、对与不对,读了此书至少明白了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危害性,也算是从某些方面对“人言可畏”的社会学解读吧,以后不会轻易的被一鼓动就头脑发热,急忙拍胸脯做保证。

话又说回来,人的社会属性注定每个人都要融入群体之中,在群体环境氛围的影响下,认知、思考、分析、判断、抉择等不可避免将受到干扰,或被道德绑架违心而从、或碍于旁人眼色逆来顺受,很难独善其身,保持人格、思维的独立远非易事,对不少人而言代价尤甚。特别是在网络无处不通、无处不达的时代,每个人都避开不了有形的网、无形的网的困扰,如果说这么说太绝对,那请扔掉手机试试。现实就是如此,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是那样。不过也不能因为此书就消极地认为人民群众都是傻X,我们自己不也是群众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说一百年前的人和现今的人在本性上有什么差别,还真有点难断言,但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却是有目共睹,彼时的群体心理理论用到此时恐怕也难自圆其说,不说全盘否定,至少要打折扣。就如,作者对底层群众的看法,万般不敢苟同。不管再精练再重复,人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甄别能力的提升,煽风点火、鼓动闹事的能人之徒越来越难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妄图以假大空、莫须有的口号来调动情绪的手段不再那么奏效。对于企图想通过了解群体心理来施展个人手段,达非份之想的人,还是尽早绝了这个念头,愚人之人终究不会得逞。又如,作者对集体智慧的极度蔑视,其实现在看来,一个集体只要领导人选人用人有方,总体上公心大于私心,对于提出的方案决定基本能从善如流,不是博览众家之长也算集思广益,至少能通过众人把一些自己没想全的没想到的进行完善吧,从这个角度讲,集体智慧又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切不可因此书就觉得掌握了领导精髓、操控全局的本事。

看完后大致就这么点感受,很片面很零散很空洞,因为确实对此书不是特别感兴趣,能在1年多前看了纸质版,又在现在利用手机看完电子版,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在迷茫时代如何做个明白人找点由头,仅此而已。

乌合之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想着人生总要踏出第一步,就以这本书作为点评书籍的第一次。虽然不会写书评,但简单地真实地读书感受还是能说出一点。

    从书友自己写的文集那儿得知有这样一部作品,当时看到他的书评果断将此书加入书架。很是佩服他的功底,不仅将书的内容概括出来,还能有自己的见解,表达的还那么清楚。这样的人总是能引起我的好感,因为我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脑袋里想的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完整的表述。

    读完作品的感受一个字:懵!大写的懵,不管在什么时间段读,都无法集中注意力。里面说的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啊,都什么鬼,被作者和翻译者牵着鼻子走,没有自我的思考。抓住到作者所说的部分,人一旦成为了群体里的一员,我们的个性就会随之消失,而且我们的判断力以及理性也会变得很低。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的状态,反正我和朋友呆在一起,智商无限的朝下,她们有时就会纳闷:这是两个人吗?好朋友还曾经说我是不是在装,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一个人独处时,什么问题都可以自己去思考,决定也可以很快的就做出。

    憋来憋去的,就这些啦。等思绪清空一段时间,再来开启本书的阅读。

乌合之众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该书写于十九世纪末,距今已100多年,时移世易。勒庞认为,“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这倒体现了勒庞自己本人也认可的“时代的偏见”。现今社会一部分人陷入一个怪圈,似乎以“犬儒主义”之精神方能标榜自己站在“乌合之众”的对立面,以反向之路方能凸显自己的“不同凡响”。比如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有人提出“我没看过霍金”,赢得了不少赞许之声,仿佛那些一窝蜂冒出来评价《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的人,个个都十分虚伪。然而我却也目睹许多从小喜欢看霍金的书、沉迷“虫洞”、莫比乌斯环和大宇宙的人。由此可见,多数虽未必等于真理,特意标榜自己少数的人也只不过是换了一层皮肤的“多数”罢了。只会反讽的人除了作为矫情的知识分子参与所谓弱者的抵抗之外,并没能做出实质上的改变,也仅仅算作“平庸之恶”的一种而已。另外,认为别人做作地装出自己“读过霍金”本身不也是一种偏见吗? 按书中的观点,影响群体不需要逻辑和理性,只要“以事实触发群体的想象力”就够了。但依据现今社会看来,任何一边接触到的都可能不是真正的“事实”,因而整个社会脱离于“后置的青春期”,走向真正的“自我判断力”,而不总是和别人“比较”来凸显自己,仍然需要时间。 任何人的全部观点之内必定是存在一部分偏见的,这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说到底,勒庞本人也是个“大忽悠”,一个人忽悠久了,也就信以为真了。当然,更可怕的是,有些偏见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不可告人的动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