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这本书,多次看的热泪盈眶。不想说什么身残志坚的话,觉得那是对史先生的不尊重,热血方刚的年纪遭遇那样的挫折,曾经对生活无比的绝望,但是后来在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书籍的鼓励下,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双腿虽不能迈步,但是灵魂可以自由翱翔,这本书激励了很多人。
这本散文集里的很多篇以前都曾读过,那个时候并不太理解,也无法感触失去双腿的绝望。地坛是他的灵魂栖息地,他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宁的地方,然而,地坛里有他的车轮轧过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仿佛能看到他的母亲目送着儿子摇着轮椅出门的悲痛。每次看到史先生怀念母亲的情景,我都特别难过,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他那样的磨难,但我觉得我还是很能够理解他的心绪。
很多歌颂母爱的诗歌,反而不能引起我的共鸣,母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渗透于你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过年回家时,有一日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围在餐桌上忆起昔年往事。想起曾跟妈妈闹别扭的那次,那时由于学业没有让自己满意以及所谓的操蛋的青春期,脾气特别暴躁,一点就燃,看什么都不顺眼。记不清为了什么事了,有一次周六傍晚从学校回家,就跟妈妈吵了,然后就倔强的不肯跟她说话,哪怕周日下午离家回校时也没理她,心里还觉得报复到了。我不记得那个十六岁的自己接下来的一周有没有后悔过,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这件事,而且很懊恼,怎么舍得以那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妈妈?!那可是你最亲的妈妈!(那天在饭桌上提到这件事时,我忘了问妈妈还记不记得,下次回去我想问一问,并且告诉她我爱她。)
对于失去双腿,史先生说,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但是就像他的好运设计里设想的那样,其实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顺当的度过这一生吧,挫折当然可以有,但是不要太痛苦了就好。苦尽甘来,说是只要最后是甜,中间苦一点也还是可以忍受的,我并不赞同苦尽甘来这一说,苦若是来自于自身还可接受,若是这苦是来自于亲友爱人的,谁又会希望如此?
我与地坛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2010年年末,史铁生先生在他六十岁的前夕离开了这个世界,距今快六年了。但他的作品却并未随着作家的离去而褪色,无论何时读起,都能让人思考与感动。作者被人所知是因为中篇小说《我与地坛》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自此以后我记住了这位灵魂作家,并搜集了他一些其他的作品。他在二十多岁人生最多憧憬的时候双腿瘫痪,最开始的念头是死亡,与其在轮椅上渡过一生,还不如死了算了。后来与地坛结缘,开始思考人生,并选定写作作为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手段,最后扶轮问路,享受生命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这本随笔散文的主题。本书探讨的就是生命这一恒久的命题,作者失去了双腿,反而少了世俗的龃龉,能更专心的思考。他在命运的幽暗处在生命的角落里,探索着灵魂与记忆、爱欲与悲伤、亲情与幸福,在我们常人无法达到的深度里求索。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生命是一张白纸。就像五月天在《如烟》中唱道:为何生命最后会像一张纸屑,还不如一片花瓣曾经鲜艳。生命并没有生命意义。那他不是陷入了虚无主义吗?nn在他的另一篇中篇小说《命若琴弦》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小说描写了一个盲人琴师从他师傅那里得到了一个秘方放在琴肚里,那是能让他双目复明的秘方,但只有在他拉断一千根琴弦以后才能打开,盲人琴师一生未曾停歇的去拉琴,终于在暮年的时候拉断了一千根,但是打开秘方却是一张白纸,在极度痛苦后明白了他师傅的苦心,并把这张秘方传给了他的瞎子徒弟。正是那张白纸赋予了盲人琴师生命的意义,如果没有那张白纸,他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结局?或许早早的就放弃了希望。对,希望。在肖申克监狱中,Red对Andy也这样说:希望是好东西,可能是最好的东西。生命本没有意义,抱着希望享受生命的过程吧。这就是他给我们的答案。
我与地坛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花了好久,浪费了很多时间,断断续续,把这本著作读完了。
很惭愧,可能有很多细节因为自己读的不认真可能没有感受到,不过,这一定不会是我最后一次读这本书。
之前只看过前面的几章,当时只是惊讶于他的文采,如今全部读完,发现这本书里蕴含着很多的人情,很多的爱。
母爱,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为细微的刻画,这更多也更好的体现于后面的印象的部分,那里不是专门写的,但是每一次提到母亲,都会有一种巧妙,自然。让人觉得亲切,感动。
读完这本书,感觉母亲更加的高尚,更加的珍贵。给了我一种心灵的触动,下次回家,希望还能记得这种感觉。
读的很细,很喜欢其中的一些遣词造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推荐这本书给高中生,里面的文笔,里面的故事,可能会比较适合高中的作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