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未读之前以为是偏向青春文学鸡汤文,想着似乎除了高中喜欢类似张嘉佳之类的小说之外,大学比较偏爱读历经岁月磨练的经典。
但是我错了,读完这本书,百度才知道原来作者是小有名气的财经作家,难怪书本后面章节对国企的发展和中国官商主义的分析能挺以小见大的。不过自己对商业方面兴趣不是很大,反倒是前半部分有些章节挺多都能触动到心里的柔软地方,如 谈自由与理想时,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出发,循循善导,最后告诫后人,读书人最重要的是其实应摆脱对任何外部组织的人身和物质依附,职业选择应该来自兴趣和责任。刚好最近读了胡适《容忍与自由》,感觉观点跟胡适在择业上的相似,只是胡适先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对“自由”是何,为何“自由”,如何“自由”剖析得更入木三分。在 “读书与旅行还真的不是事 中”,书中有句话是“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感觉这句话真真是把比如小时候读名著对长大后的影响形象写出来了。
作者也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时,我们有时可能走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当出发的目的已在半途中遗失了,剩下的激情便也成了迷路的飞矢。所以一定时刻勿忘初衷,即便路上感觉自己孤独地前行,但孤独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雅典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法国人卢梭说,恶人才孤独;德国人尼采说,孤独,你配吗?而作者写了一个故事:几千年前,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一位叫柏拉图的大哲人写过一本对话体的《理想国》,哲学家是那里的国王,知识是无上的食粮,在那个精神家园中还有一条很有趣的“法律”:一个人,哪怕他犯了死罪,但只要他还在读书,那么——看在上帝的份上,他就还有救。 事实上,是看在“知识”的份上,这个人还有救。
所以哪怕在这个深夜,只有你一个人还在读书写字,人类就还有救,你就绝不孤独。
很谢谢赠予此书的书友~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上周末和美妈们约着去了虹的屋顶花园。若大的天台上种满各类的花草,尤其是铁线莲和绣球花正在怒放,煞是好看。虹说,打理的过程虽然不美好,但是看花的时候是很开心的。为这一刻的美丽,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美好的事物有很多,除了养花种草,修身养性之外,读书更是一件乐事。通过阅读,让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更深入,也许还能找到观点上契合,能让我们的灵魂不孤独、不寂寞。
记不清是在哪看到一段话:一个人的三观,一半来自他汲取的知识与接触的社会,另一半则来自家庭与朋友。然而更多时候,后者更具有直接引导作用。简单说来,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和一个能让你变得更好的人在一起,很重要;而和一个能让彼此都变得更好的人在一起,更重要。 一个好的写作者,有时就像是这样的朋友。
透过吴晓波的文字,让我们明白,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与美好的人相伴、与美好灵魂对话,应该还算是完美的人生吧。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应该是在15年下半年,吴晓波频道的音频节目陪伴了我漫长的孤独岁月。那个时候喜欢听音频,有一个音频就是这本书的书名: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给我的心里带来很大的震撼,是啊,生命就是一场彻头彻尾浪费,这是种心态也是种境界,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又是无价值的东西,我想只要在快乐的半径范围内浪费就好了,而这种快乐并不是表面的快乐,不是简单的欲望,而在你经历岁月洗礼后内心的真实想法。正如<原则>中描写的那样,在享受生活和改变世界的双箭头直线上,你愿意靠近那边完全在于你自己的选择,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哪样让你觉得是真正的快乐。r
廖厂长的故事最早是在高中读书时读者里面看到的,那个时候还不认识吴老师,但是这篇文章确实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我知道阅读到美好的文字是一种多么大的享受和快乐,“在那条无情流淌的岁月大河里,一切的财富、繁华和虚名,都将随风而去,不留痕迹,只有廖厂长例外“,时隔这么多年,依然忘不了那份感动。r
被知识拯救的生命这篇散文让我认识了顾准这个人,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祖籍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当代学者,思想家,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者。“哪怕在这个深夜,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写字,人类就还有救”,受文革迫害的他神游千古,忧在当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