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全球通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3-10 09:09:30 读书赏析
全球通史
作者:海斯 穆恩 韦兰
《全球通史》共分五十一章,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过去的历史,在美国风行一时,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学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此次引入中国,我们不仅历时三年时间,逐字逐句地进行英文原版翻译修订,尽力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师力作。我们更针对二战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世界做了全新的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
全球通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花了不到24小时读完了全本。眼前仿佛出现了人类历史演进的画卷:希腊文化、古罗马的亚历山大、教皇、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了解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不得不说,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骨子里、记忆深处就有对远古世界的模糊概念。

        唐太宗如是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言非虚,历史的演进隐隐约约有种规律,这也难怪教徒们虔诚的祷告,认为这些都是神的安排。就拿中国的朝代更替为例,隋朝秦朝等朝代皇帝昏庸残暴,无不被推翻,只有那些唯贤尚德的君主才能建立和守住长久繁荣的朝代。

         但了解历史演进的规律远远不够,我们还得结合自身实际有所作为,至少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孔子孟子儒家提倡的“仁义”、法国思想家培根主张的要保持“谦虚谨慎”、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强调的不要走向自我毁灭……这些都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人问这些又不是钱,有何用?其实,钱只是财富的一种,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能影响好几代人的传家宝。所以常说富不过三代官不过三代,这些反例的背后就是当事人忽略了家风的传承,过度依赖外界物质,缺乏精神教育。

        季羡林大师在世发出疑问,我们后代为何总没有出现大师?原因何在?后面这些纯属个人意见。自建国以来,我们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爬滚打。到了改革开放,才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主要矛盾也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符的矛盾。这就是问题所在。人们的欲望和自己的能力有巨大的反差,这时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例如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整个社会的矛盾其实在人们的身上得到了很明显的反应。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大师容易产生吗?

        有的人又会讲了,既然不容易产生大师,我们就不要奢望了,现在自己的日子还过不舒服,哪里还有什么时间闲情去研究什么?好,我们就分析分析日子为什么过得不舒服的原因。好的生活质量是建立在幸福感高的基础上,而要得到高幸福感,有研究表明,学历高能力高的人幸福高更高。原因来了,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挑三拣四,怎么可能过得舒服,当然这是排除极个别命运比较坎坷的基础上得出的原因。人一生受的苦其实是有限的,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我们都得负责。所以,如今整个社会开始学习匠人精神,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精益求精的“大师”精神。

        我们讲到大师不易出现有社会处在变化较大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较急躁的因素,其实,历史的演进就像波浪,有起也有伏,只要控制在可控的范围都是正常的,欧洲也是度过了一段黑暗的中古时期。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师”出现,我们的生活在现在好的基础上也会越来越好。

全球通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豆瓣上叫《全球通史》有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 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版本、英国乔治·威尔斯版本以及这个海斯(C. J. Hayes)、穆恩(P. T. Moon)、韦兰(J. W. Wayland)版本。评分最高的是第一本,达9.2,最低的就是HMW版了,5.3分。但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名为World History,翻译为世界史更合适。估计本想着沾一下斯版的光,结果弄巧成拙,反倒让人觉得是山寨。

不过这本书在当当上有后浪出版的另一个翻译版本,译者为冰心、吴文藻、费孝通等人。从内容简介我们可以了解到, 本书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几经修订,时间下限拉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上海书店出版了邱祖翻译的《世界史》;1948年,上海大学出版公司出版刘启戈译本,并请翦伯赞作序。本书为1975年三联出版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译本,由费孝通、吴文藻等人主持翻译。 本书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过去的历史,将从人类文明产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漫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文明的开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加以介绍,尤其以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为重点。虽然书里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开始写起,但却把新石器时代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将基督教的诞生作为古典文明结束、基督教文明开始的转折点。

当然,作为一部上世纪的作品,此书也有一些缺点,其中一些观点更是早已被西方主流学术界所抛弃,如它毫不掩饰的西方中心论,对西方之外的古典文明的认识等,充斥着当时西方的偏见,已被后来的新研究和新史料所推翻。举个例子,在论及汉字时,书中这么写的:

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文字,尽管与埃及的象形文字或者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有所不同。首先,中国文字同样是由图画文字构成的,即图画被简化成为代表事物的符号。其次,它还包含了会意文字,也就是用来表达某些见解的各组图画文字。最后,中国文字还包括谐音文字,也就是代表某些声音的符号。这套文字,以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超大阻力,因为千万个不同的字都要学会读、学会写,是非常困难的。直到许多中国文献问世以后,中国人才晓得有简单字母的存在,可是等晓得时,他们已经不愿意放弃长时间尊重的文字了。

这段话在知乎引起了激烈而又颇有见地的讨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89122)。

最后,以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评价结束比较中肯:

总之,这本世界史……不失为一本有用的书,因为它能供给读者以世界史的具体知识,而这种具体知识是今天中国的青年必须具备的。今天中国的青年不说研究历史,就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也不能仅以学习本国史为满足,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必须具备世界史的常识。这本书恰恰符合这一种要求。

全球通史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按照4-5个小时一本电子书的阅读效率,我将近用了读5本书的时间才阅毕这全球通史。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脉络终于有了一个大致观感,也隐约摸到了人类进程的推动力和中国在此扮演的角色。在这七大洲四大洋地球上出现的故事太多,所谓泱泱大国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过是这千万年人类发展史的扁舟一叶,很多我们引以为傲的盛世荣光也不过昙花一现。当然,如同千年一叹里所述,中华文明用了几千年的目力和脚力走出来的一条路,好不容易保存的那份荣誉那份尊严那份姿态,永远值得我们守候和传承。若是没有与国土主权和文化归属息息相关地延续,也许无论是你还是我千年之后再无痕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