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赏析(3)篇

最初选择这本书;是觉得这本书是以书信方式出现,而且是母子俩的书信,我想我可能会学到很多;看完后我觉得安德烈和菲利普的信给了我很多信息,而MM的信有几封我没有认真看完;我个人并不喜欢MM这种说教的口气;
书中的MM比我老妈小5岁,我很庆幸我妈没有文化,虽然她没有辅导过我们知识,但妈妈本身对生活的态度却已经教会我们兄妹仨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妈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出去玩要记得回来吃饭;因为妈妈白天要去田里干活,晚上要给我们做鞋,织毛衣,所以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管我们,看我们,我想很多六零和七零的孩子如果是在农村长大的,那么大多数应该都是像我这样放着长大的。
我们小时候也会调皮,和父母也曾有过叛逆,可没有文化的妈妈顶多说一句:不好好念书将来你会后悔的;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对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好好读书;走出农村;假如没有读好书,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学门手艺,那样一辈子不至于会饿死。
没有文化的父母教育和引导子女思想简单而纯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和子女之间朴素而直白的交流。
母亲闲暇之时我也会耐心听她讲过去的事;母亲爱上黄梅戏时,我也曾被深深传染过,母亲年轻时经常帮助村里的人家红白喜事煮饭时,我也曾被她的善与爱所吸引;我听母亲说过去的故事,我的儿子也会听我讲述我的过去,而我也会聆听儿子讲述他的现在,其实一家人在一起,无非是相互尊重,相互聆听,至于我们生活的各自的领域和我们的追求,父母未必会认可,但我们只要选择尊重,信任就好,你可以选择拒绝,但不要去选择干涉,更不要把你的职业风格带回家里就好。
例如我家中现在七十三岁的老母亲学微信;她没有文化,可她却为了和我们联系方便原意为我们而学,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很为她骄傲,为她感动;即使老太太有时任性地和我说我不学了,头疼,我要把这手机扔掉;我知道老妈只是说说狠话,不会真的去扔;但我还是会和她开玩笑:老太太,爱学习的人才不会老年痴呆哦,更何况你还那么聪明。
三年一个代沟,那这道沟不光在我和母亲之间存在,也在我和我儿子之间存在;有一次我问儿子,若有一天我跟不上你们的生活节奏怎办?儿子说没事,只要你能知道我们的节奏就好;我想书中的安德烈某一天和他的子女沟通,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篇章。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赏析 第(2)篇此时的我在返回工作地点的高速路上,因为五一小长假,高速公路毫无意外的塞车了。在这漫长的塞车时间和整个车厢无奈的叹气声里,我看完了这本跨越三十年的母子的书信对话。不知道是龙应台文字的魅力,还是本身一个人坐车就会忍不住思念的冲动,还是因为刚刚与家人离别的情绪作祟,总之脑海挥之不去的是我离开家门前,爸妈站在门外看我的离开背影的落寞,我正是因为懂得五十多岁的他们实在太辛苦,也有些惧怕或者说是不懂跟我们二十多岁的孩子沟通,也知道他们从来都不敢轻易表达他们对我们的爱意,所以在转身离开时,转过头给了他们一人一个离别吻。只记得他们口上说着我发神经,但是却笑得很开心。我以为我做得够好,后来看完这本书发现,其实真的不够,永远不够。我知道我是很爱他们的,但还是会在教了好几遍他们怎么使用手机的时候发脾气,还是会大声质问他们为什么要管我,还是会生他们的气故意冷落他们,还是会在他们多说几遍话时显示出不耐烦,也从来没有真正进入了解过他们的世界,却要求他们来完全接纳我的世界。我知道三十多岁的代沟真的很大,但是既然龙应台和安德烈都可以做到如此深入的沟通,那么我们也应该可以,给多点耐心和时间。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赏析 第(3)篇现在社会有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写的是龙应台和她18岁的儿子安德烈持续三年的书信对话,母子俩像朋友,像伴侣一样的对话,互相指引,互相激励着。
在书中,龙觉得和儿子渐行渐远,便征求儿子的同意,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希望走进儿子的世界,也让儿子看到妈妈的世界,内容很广,大到对政治的看法,小到抽烟、喝茶生活小事。无处不在,无话不谈。
很崇拜龙应台的坦荡,崇拜她宽大的胸怀和博大的知识,为了能够更好的爱我们的孩子,妈妈们应该直视自己坦然面对,不停的学习,活出自信,活出自我……
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