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书海泛舟记读书赏析(3)篇

2019-04-24 06:31:42 读书赏析
书海泛舟记
作者:范福潮
幼读唐诗,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禁不住问父亲:“万卷书有多少?”父亲指着书柜说.“没多少。一部《全唐诗》九百卷,一套二十五史三千七百八十二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十二卷呢。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万卷书其实并不多。
书海泛舟记读书赏析 第(1)篇

2017年回眸--论读书。

       2017年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夜深人静时回头想想,一年来虚度了不少光阴,没做出什么自我体认的成绩,毕竟时光太过短暂。这一年每天体会到时光的飞逝,自己拼命挣扎,却抓不住时光的尾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时间分为流俗时间和本真时间,本真世界又分为曾在、当在、将在和“相互达到”,2017年我在场,此时此刻我也在场,未来我还在场,现在的这篇文章便是“相互达到”的集结点,以在场窥探不在场。

       每天有24小时,我们是如何度过的?我想大部分人是在过眼云烟中度过的,早上起来到晚上,再去回想白天的在场,却找不到可以回味咀嚼的地方,第二天再如是。苏格拉底曾说,“我知道我无知”,我们又何尝知道我们一直在浪费时间?其实,我认为我们是无法抓住时间本体的,因为时间是“绵延的”,“绵延”是不可分的,在时间的坐标轴上,我们能抓住的只是一些非常零散的、孤立的点,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从指缝中穿行而过。有时会觉得今天过得很充实,但只是我们回忆在场时感觉到深刻而已,没有意识到时间瞬间从指尖滑落的“无情”。当然,我们的先天综合认识能力告诉我们这是无法克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点与点之间的间隔空隙。

       2017年我度过了我的27岁。马克思27岁完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27岁发表了著名的《共产主义宣言》,谢林出版《先验唯心论体系》时才25岁,想想他们,不觉自惭形秽、相形见绌。

      要说17年最值得我称颂的事情,莫过于做到了曾国藩所说的“无一日不读书”,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阴晴圆缺,无论加班生病,无论春夏秋冬。说这个并非自诩,而是在一年的时间长轴上捕捉住了每个24小时区间的点,我想这便是坚持吧。当然,光捕捉不行,捕捉不是目的,是手段,收获才是重点。

      那么如何捕捉呢?要不要读书呢?想必一问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联想到“读书无用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书还是要读的,不读书的人生是不完善的。至于读多少书才够,还是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书读多少没有个准确的数。不过从效果来看,真正吃透一本书,效果便会自现,而想吃透一本书,再简单的小说,光读一遍也是吃不透的,一遍下来能吸收其20%算功力深厚的。即使过目不忘者可以翻上书后闭眼复述其大致情节,也不能算是真正吃透。真正吃透还是要领会其微言大义,透过当下书本中文字的在场,知悉其不在场,进而将不在场融会为“潜意识”,内化进思维结构,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当然,我们可利用的时间毕竟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要分清楚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需要泛读,甚至哪些书不需要读,看别人的笔记摘要心得即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泛读的书就领会20%就可以了,精读的书争取领会50%以上,专业需攻坚的书籍力争领会70%以上。当然不得不承认,有些书可能就我们一生也不可能领会其七层以上,比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等,想到这一层,不免心里一阵悲凉。

      林语堂曾言:“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那么,何谓读书本旨?培根曾说:“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孟子答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两者的观点我都赞同,但更赞同两者观点的结合,即培根的观点是初步层次,孟子的观点为更高层次,也是必要层次,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在翰墨书香的熏陶下我们已经养成了“浩然之气”,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知道读完有什么用,甚至读完后很快便忘掉了,但是偶然的惊鸿一瞥我们却想起了书中的情节或真义。其实,这时我们已经领会了书的一层意思,不在场时又显现了在场,在这个层面上说,“遗忘”也是一种学习,就像牛反刍吐草,读过的书会在不经意间“吐”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就是读到不懂的地方,先放一放,不求甚解,哪天遇到其他事情,就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也就豁然开朗了。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读了172本书,其中政治学49本,小说44本,历史37本,哲学19本,传记11本等等,也算是初窥门径。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只希望能静下心一门心思读书,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这样才能不枉活此生!

      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不过也算是对过去的一年的一个小总结,期待今年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书海泛舟记读书赏析 第(2)篇

书海泛舟记,作者生逢乱世,在知识匮乏的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却读了那么多书,真是幸事。在乱世之中,在反文化的文化社会,读书无用,无书可读,实是可悲,可叹!幸得其父,博览群书,言传身教,让作者有机会泛游书海,上父子大学,学有所得,学识渊博,广而不杂。

     读书识字,培养阅读兴趣,启蒙教育!应从小培养。熟读经史子集,文学经典,承先人智慧,游书海,学有得,得所用。本书很适合中学生导读与教育子女所用,尽早培养其学习兴趣,不负好时光。

      在应试教育的现今社会,读书两极分化!一是为考试而读,为分数而读,学习任务繁重,无良师益友引导,丧失了阅读的兴趣爱好。死读书,读死书!二是受网文小说与网络游戏所迫害,弃学习于不顾,整日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无可自拔,在该读书的年龄蹉跎时光,浪费光阴!可怜亦可悲!

书海泛舟记读书赏析 第(3)篇

我被作者的父亲深深地感动着,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一到下雪天,当我还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父亲拉开窗帘,对着窗外漫天大雪,高声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最喜欢念的一句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那时候,我家窗外不远处就是一座山。在母亲60岁生辰的时候,父亲为她填了一首《沁园春》,我找人裱好后,一直挂在他们的卧室里。许多年过去了,现在父亲由于身体原因,大量吃药,导致记忆力越来越差,经常丢三落四,前言不搭后语。今年的第一场雪,我故意在他面前吟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可是,父亲毫无反应,那一刻,我觉得父亲渐渐地离我远去了……也许有一天,他会忘了我是谁,想到这儿,我的心疼痛得缩成一团。在新年来临之际,我不想说“新年快乐”或“身体健康”之类的话,我只想对父亲说“请让我在你的记忆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请不要忘了我是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