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书赏析(3)篇

已经想到了结局不会完美,却没想到它是如此悲惨。
所以,相爱过的人哪怕最后不能在一起,不论是因为主观离散还是客观别离,都不要再伤害彼此了。收起那使人渺小的卑鄙的复仇心理。唯其如此,才能将无谓的伤害降到最低。不要因为一时的自私的欲望,而对自己,以及曾经深爱过的人,造成永生难以磨灭的伤痛和无法拭去的悔恨。
若是非爱不可,若是爱而不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下父母都是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儿女好,所以尽管猜到了玛格丽特的离开是因为迪瓦尔先生,也没有对他产生恶意,他是一位爱护子女的父亲,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尤其是他在玛格丽特病危之时给予的问候与物质上的帮助。
对于阿而芒,读的过程中看到大家划线说他渣,我觉得也差不多。尽管他不知道事情的缘由,尽管可以说他正是因为太爱玛格丽特了所以才报复她,说什么因爱生恨,可他在玛格丽特死之前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我承认阿而芒真诚的爱着玛格丽特,并且到了发狂的地步。可是玛格丽特曾经告诉过他:
您可以少爱我一些,多了解我一些。
而分开之后阿而芒对玛格丽特的种种伤害都表明:阿而芒并不是很了解玛格丽特,或者说是缺乏真正的了解。
不过我觉得应该大多数身处爱情的人遇到书中的情况,也不可能冷静地思考,而是会和阿而芒一样,通过卑劣的手段,来报复自己深爱着的人,以此获得快感,以此希望对方可以再回到他的身边。正如书中所说:
一个男人在他那自私、狭隘的欲望被伤害时,就会变得十分渺小和卑鄙!
不管是男人,是人大抵上也会如此!
玛格丽特,看似外表无尽奢华,实则是在穷困潦倒中死去。至死也没有再看到她唯一爱过的阿而芒,一生唏嘘不已。这是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或许遗憾会让悲剧更加悲惨。
这本书的写法,让我倍感熟悉,尤其是读到玛格丽特留给阿而芒的信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让当事人来讲述这个故事,让读者身临其境,好像我不是我,而是亲耳听阿而芒讲这个故事的“我”,真实性很强。好像是在莫言的小说或者是余华的小说中读到过此种写法。很熟悉,但是想不起来是在那本书里,可能是不读书久了的缘故。[偷笑]
对了,这个版本的《茶花女》,内容有残缺的地方,感觉对话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人把缺失的内容补出来了,就不影响理解对话了。[爱心]
茶花女读书赏析 第(2)篇“可是,我亲爱的玛格丽特,”我深情紧握着她的手说,“你很清楚,你的这种牺牲,我早晚会知道的,那样我怎么承受得了。”“为什么会承受不了呢?”“因为,我亲爱的孩子,我不愿让你因为爱我而当掉你的首饰,哪怕是一件也不行。我也不愿你在为难或者厌烦的时候会去想,要是你和别人同居就不会这么凄惨了。我不愿意你因为跟我在一起而有一分钟的遗憾。几天后,你的马匹、钻石和披肩都会归还于你,这些东西对于你来说就如同空气对生命一样不可缺少。这或许很可笑,但是你过奢华的生活比过朴素的生活更让我爱你。”
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对我始终不渝的爱情。就算我没有马车、披肩、钻石,你也会一样爱我的。
真正的爱情是会让人上进的,无论激发这种爱情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人。要是您认识玛格丽特,您就会知道我不会有任何危险。她跟最高贵的女人一样高贵。其他女人身上有多少的贪婪,她的身上就有多少的无私。
她的身份卑微,世人羡慕她们的美貌却唾弃她们的行为,用一切低俗的方式去对待她们。
但是,标签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会让人以偏概全,用普遍性去否认和不接受特殊性。没有谁能剥夺任何人爱的权利,又有几人能像玛格丽特爱得那样无私、爱得那样不顾一切、爱得矢志不渝。
然而,现实面前,忠贞的爱情又显得那样不堪一击,责任、情感、未来…阻力总是存在着,让人必须做出选择,必须做出牺牲。
嫉妒更是一股可怕的力量,让爱生恨,让言语、行为与内心相悖,让人做出一时痛快却无限后悔的事情。
茶花女读书赏析 第(3)篇现在我发现好多书都是以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为题材来写的,毕竟她们的遭遇都会比较的有话题,都说妓女无情,可事实上,通常是普通人更加无情。爱情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书还是电影电视剧中都会是永恒的话题,没有遇到过真心爱过的人是不幸的,以前的中国女性是被压迫的一类人,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所以也就造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状况。但是现代女性站了起来,因而出现了好多剩女。本书中的茶花女短暂的一生,虽然结局悲惨,但是活着几十年过得比好多人一辈子都精彩。两人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在真爱面前被甜蜜了,也被残害了,都是为了不自私的为对方好,而牺牲了自己,很佩服他们的勇气,能勇敢的走到一起,这就是年轻人的爱情,年纪再大点就不会这样了,因为年纪越大越现实。新时代的女性不仅要爱情,更要事业,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让人生精彩绝伦,到老不再有任何的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