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3-04 20:18:21 读书赏析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畅销近10年,是季羡林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当代中国出版社为了表达对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隆重推出双色精编典藏本。《季羡林自传(典藏本)》是作者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封面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与他平时留给人们的印象一样,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老人。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更为多面的他。

1.社会我季哥

欺压同学,欺软怕硬;煽动留学生去大使馆要钱,唯恐天下不乱;一屁股坐在大使馆办公室的桌子上;吃饭时耍无赖,非要象牙筷……反正季哥当年也是蛮社会的。人若只有温和正派的一面,往往不太真实,也干过一些“坏事”,才显得可爱。

2.爱情故事 

在留学德国出行之前,才突然提到自己是有儿女的人了。在德国留学时,曾与一位德国女青年互相爱慕,但也只有很少的描述:“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后来,季羡林选择留在国内,或许是想要担起那一份责任吧。季羡林与儿子的关系一度不和,儿子后来写了一本书《我和父亲季羡林》,骂声很多,有人认为是在贬低季羡林,我觉得或许是他们对季羡林有着一个完人的期待吧。不过,我还没看,其实做不了评价。

3.学术生涯 

季羡林并非一开始就找准了方向,反而一直强调,自己是没什么志向的人,总想着找个稳定工作养家糊口算了。这和现在许多青年的情况很像,对于未来摸不着头脑。我觉得没有梦想也没那么可怕,年轻是迷茫的,有很多可能性。

这本书,一是可以从季老自己的笔下了解他的一生,二是可以从他的视角,看到上个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的面貌。比如,他留德十年,二战时滞留德国,对于当时德国国内的真实情况有一些生动的描写。总之,不用害怕枯燥,季老是很幽默的,讲了许多有趣的见闻。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书读完了 季老的一世像黑白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默放

从以前的学者身上总能汲取到向上的养分

青少年时期的爱自然更胜于读书 到“认真读书”的转变 留德多年笔耕不辍地勤奋与书生意气的场景 以及朴素简单的生活 归国之后的力挑重担到文革十年的沧桑 耄耋之年“难得糊涂”及强调的“我不能封笔”的乐观 

整个自传由季老撰笔 既避免了他人着笔地过分吹捧与主观发挥 又能真实反映季老在每个时刻的心境 笔调朴实轻快 客观严谨 是自传佳作之一 

怪我长大了才知道季老 06年的感动中国也没有看 我要去补补了 谢谢季老对中国研究印度学所做的贡献 对吐火罗文的贡献 对我们这些小朋友的影响 

如果有天堂 您一定在那儿 喝着茶 继续着您的研究 看着海棠依旧 一派春光 您一定是笑着的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人物传记,自然是写人的,但是如果光有写人而忽略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些地点,那些事件,那这本人物传记是不成功的,不够靠谱的。

季老这本传记自然是靠谱的,自记事起一直到耄耋终年,百年当中,所穿越的是整整一个世纪,一个近代以来最为动荡,也是最为精彩绝伦的世纪,一站二战,新中国的成立,苏联的解体,无一不是震荡世界的大事。

在这个世纪里也出现了最为惊才绝艳的人物,季老在这样的时代中,凭普通之才,辅以卓绝的坚毅,再加上时代的青睐,终成一代大家。

虽然中间也有十年浩劫,中间也有地狱般的光景,但是季老从未被真正打倒在地,以花甲年纪才开始真正的学术创作。

我们何时开始,都不算晚,只是一定一定要有自我的坚持,劝诸君共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