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3)篇

2019-07-12 23:42:06 读书赏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本书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大约20 种语言出版。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用刀剑成就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达到。像不义之财、卑鄙的剥削者、可敬的劳工、财富的社会化之类的说法,总能打动选民的心,尽管它们已经被用得有些陈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 第(1)篇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经有一百二十三年的时间,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勒庞这本书总体上来说应该是接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虽然不可否认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个人偏见和某些偏颇的论断,甚至说是错误,不过一本书能一版再版几十次也足以证明它的价值,能够引起这么多人对它的讨论更说明它的地位。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主要背景,借助于许多群体无知的事实(我对勒庞所说的历史了解不多),似乎是用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群体的一种“理性”无知,愚昧,跟风,善变,暴躁,偏执,专横,保守,轻信,夸张和单纯,不可否认勒庞书中所写即使是在现在也有其预见性。一百多年过去了,台上台下的人似乎都没怎么变。勒庞认为通过领袖可以起到遏制,避免群体发生不理性行为的作用,虽然群体中或者群体外有那部分精英存在,不过为什么不会担心从精英到寡头再到可怕的利维坦呢,在国家这个利维坦中,每个人都很无力。

勒庞在书中用大量论据证明了群体的产生对事态发展起到了多么严重恶劣的后果,我不否认这些,但是我觉得一味的贬低群体并达不到他想要的结果,群体是可以通过数量,传染,接受暗示等逐渐同化,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群体,群体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只是因为群体表现出来的不理性让人们对群体产生了厌恶感,这也是学者们呼吁理性公民的原因,理性公民难得,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让群体背所有的锅,他是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的确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他通过这种突出的对比凸显群体的荒诞愚昧无知无可厚非,问题意识也非常明确,批评勒庞的同时也应该仔细想想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无论台上台下依然还是那样,群体还是那些群体,问题还是那些问题,甚至有些时候更糟糕,治理机制不断改善,治理方式不断提升,“理性”公民不断增加,不过勒庞书里的问题似乎并没有消弭。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有必要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希望在第二第三遍的时候进益更多。

戊戌年秋于武汉南湖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 第(2)篇

“一本广为流传的书;对勒庞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一再表现出实际意义;绝对谈不上完全创新,严格地说也不正确;与作者的任何求知行为相比,表现最佳时也只能算较好,最差时也不算很糟;字里行间与字面上有着同样多的意义;眼光时而偏于一隅时而放眼全球;既有预见又观念落后;在实践中有效地利用着历史,又从原则上否认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当时表现出人类行为共同特点的重要事件中概括出了一些这样的特点;还有一些并不影响其本质的乌七八糟的意识形态怪论——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一本仍然值得一读的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赏析 第(3)篇

作为群体的一员,看完勒庞的《乌合之众》,感觉有点不知所措。从来没有一本书把群体写的如此不堪,易受暗示,轻信,夸张,偏执,这些词被用来形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让人震惊。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平民取代贵族,走上了历史舞台。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动荡的政治环境让群体的阴暗面被放大。同样在1895年,满清贵族统治的大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输给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一部近现代史,就是平民取代贵族创造的历史,就是群体登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舞台的历史。放大群体的阴暗面,否定群体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乌合之众》阐述的观点实在让人无法苟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