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流浪地球读书赏析(3)篇

2019-05-26 03:18:45 读书赏析
流浪地球
作者:刘慈欣
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广漠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航程。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流浪地球读书赏析 第(1)篇

为了看一部电影版,不得不温故知新下,因为再时间面前,人的记忆力与人生命一样经不起考验,遗忘的速度比呼吸的速度都来得快,已经忘记曾经看过的书甚至经历过人。我们的地球就是我们的归宿。它的存在是我们的真正唯一依托,只是因为漫长时间与漫长的人类流浪,已经忘记了这一点。记得(历史的教训)一书中写道: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学会谦逊!我们人类已经忘记了这颗头颅该向谁低下来,因为我们已经高傲太长时间了,已经忘却其实,这太长时间也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如果追溯,应该从17世纪开始,然而,我们人类却已经有几百万年了,然而地球已经有几亿年了,然而宇宙已经有几十亿年了,比起来,几个世纪简直轻如鸿毛,按照流浪地球说法,只是一个小泡泡,甚至小泡泡都不是。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而置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在生与死面前,我们总是把自己陷入于困境死地,也许,这就是生命命运本身铸就的,如同我们地球的命运。我们在悲叹,不如在反思,我们是谁,我们在人类算什么,我们地球又算什么?如果地球是宇宙的尘埃,那么我们是尘埃里面一个原子、分子都不是!如此答案很悲催,我们什么都不是,生命也没有意义!然而,因为没意义就苟活?不是说还有远方还有诗歌么?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在有与没有混沌中,但是,我们依然前行,如同必须流浪四千多年、经历100代人才能找到半人马星座(为何不叫人头马呢?这酒名至少承载了无数喝酒男人的记忆)的地球。生命无意义、无价值,但是对于个体生命可以有意思、有个体价值,至于那是什么,那就在于你自己去挖掘意义与价值感,这就是生命赋予的使命。意义与价值在于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我发现。也许当了父母,那知道意义与价值在于孩子的纯真笑脸;当了病人,那知道意义与价值感在于健康的躯体;当了老师,那知道意义与价值在于学生们一生老师好;当了公务员,那知道意义与价值在于能够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客观、公正地改善一个地区、一群人。这就是存在及其价值!李银河说,只有爱与美才具有意义,才是生命依托。深以为然!找到爱,欣赏美,其实,就是以内在体验来完成生命价值感。用自由主义话,简称之,该干嘛就干嘛去,爱做啥做啥去,只要这不违背爱与美,别侵占别人爱与美的权利。生命就是一种体验,没有必要为此看人家的脸色,应该是站着也能赚钱,而不是卑躬屈膝,不是两腿叉开!好好珍惜地球,还有我们自己生命,以及美与爱的追求与呵护!别像地球那样流浪来流浪我们人生,毕竟只有可悲短暂的几十年!为之读后感,祭奠还没有消失的地球,为人生矗立一座丰碑!

流浪地球读书赏析 第(2)篇

一口气读完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电影的前期功课。《流浪地球》小说只有两万多字,只是个短篇小说,但呈现的时空感却是史诗级的。人类为了离开正在衰变成红巨星的太阳,而开启了一个将持续一百代人长达2500年的“流浪计划”,我们要带着地球寻找新的太阳。刘慈欣的科幻被称为“硬科幻”,所呈现的技术都是基于公认的物理定律,并发生在并不久远的未来,从而给读者带来真实直观的想象力冲击。科幻中充满了技术元素,可戏剧冲突却来自人性。《流浪地球》中,整个人类前所未有地产生了“命运共同体”的感受,个人生活变得非常次要,全人类的生存才是根本大事。一艘宇宙飞船的发射,绝大多数人不用去体会准备过程中的焦虑,只需要在成功发射时欢呼雀跃。可是当地球成为一艘从零打造的宇宙飞船时,所有人都被迫去感受从发动机安装、轨道变化到启航远离的全过程中的一切,天空的变幻、气候的变化、潮汐的变化、居所的变化、日常活动的变化、政治的变化,所有所有,都给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态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并且要持续整整一百代。所以,书中用大段笔墨描述了一场必然发生的“叛乱”,当人们发现太阳好像并没有如预测中那样走向衰亡时,深感背叛的愤怒人群迫不及待地处死了指挥中心的科学家们。处决方式也充满仪式感,让这些人走向早已冰冻的洋面,拔掉保暖服的电池,让这些人面对渐行渐远的太阳冻成雕像一样的冰块。这场景,像极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的处决,而那场处决,则是法国大革命的再现。就在人群为处决仪式欢呼之时,太阳发生了可怕的“氦闪”,瞬间照亮整个天空的光芒,刺瞎了人群的眼,也辉映了那些冰原上的群雕,这是一场星系级的更大的仪式,如末日审判一般辉煌。地球上的人类啊,你们要如何去评判对错?如果你觉得他人错了,只是你经历的时间太短。在狭窄的视野下,法国大革命的悲剧会一次又一次上演,这是大刘是对人类满满的失望。可是,大刘在这场叛乱之后,仍然保留着希望,让地球继续航行,似乎人类从这场叛乱中,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把视野放得更加长远。真的吗?他们不会在未来好了伤疤忘了疼吗?他们不会在新的困境出现时相互猜忌倾轧吗?不知道。即使是2500年的时间跨度,在人性形成的数百万年时间里,也只是昙花一现,人类这种并不高级的生物,也许没有那么容易适应这剧烈的变化。读完小说,我对电影又期待又担心。大刘说,科幻是一场“思想实验”。这个巨大脑洞下的人性探讨带给我们很多思索。可是电影能否呈现出这宏大场景和深刻思索呢?拭目以待吧。

流浪地球读书赏析 第(3)篇

看完电影以后看的书。看《三体》的时候只通过文字没有觉察出那么强烈的文化法西斯主义,当然也可能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系统学过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好像在三体危机那个那么宏大的灾难面前,所有的弱肉强食的淘汰都是合理的。根本没有去细想作为人文主义精神代表的程心那么惹人厌恶,是不是因为作者本身对女性的认知不足带来的角色设定上的失误。在一个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里,我们明显看到了人文主义的摇摇欲坠,那些在过去的一两百年内我们奉若信仰的价值一点一点被淘汰,或者是注入了新的更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内核。“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这是太过于浅显而经常被提到的问题了。不过我们要知道人文主义自发源以来,就从来不是用来解决问题,反倒更像是问题的制造者,电车要不要变轨,救父亲还是救孩子,应不应该保持对恋人的忠贞,恰恰是这些让人类社会变复杂变麻烦的问题,跨越了地球上一个个文化的壁垒,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然而现在这个用意义去换取力量的时代动摇了人文主义价值的根基。我们真的还需要这些构建的意义吗?这大概是误解的难题。昨天看了一个默克尔的短片,她说她是被自己的信仰引导者走进政坛的,她坚信着联合、统一和互助的价值,让她在希腊破产的危机下维系了欧盟的团结,也让她接受了北非的难民。全球民粹崛起的风潮下,莫娘几乎成了世界政坛中人文主义最后的捍卫者,如今她在执掌欧洲十几年的发展方向以后即将在2021年退休,之后这片人文主义的发源地究竟会走向何方?当然,我不知道这些担忧是不是一个深受人文主义精神洗脑的小白发出的杞人忧天的感叹。总觉得在一种价值摇摇欲坠的时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发和扩展的新价值如果是这样一个我们熟悉的东西,是一件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或许我会是那个阻止年轻人开垦新土地的老者,但按照价值评估标准来回摆动的惯性来看,我愿意做这个老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