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6-23 04:57:11 读书赏析
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追风筝的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


文|苏诉


我从未奢望这本书会是一本温暖的书,但却从未想过竟是这般沉重。看的时候,心里似乎有那么一股气,怎么也压不下去,然而很多时候,我并不能十分真切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处境,乃至于他们的选择。


因为简单地了解过阿富汗的历史,所以,我早已做好了充分地准备去迎接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我看来,阿富汗人民是可怜的,阿富汗政府是可悲的,这是一个常年战火连绵的地方,却未曾想过这里也会有春暖花开,也会有天真烂漫的儿童在街头放风筝。


阿米尔少爷和哈桑的童年生活,多么像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从不知忧愁为何物,他们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少爷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保护他。


我曾怀疑这是因为哈桑天生的奴性,可是这却不足以支撑起他保护阿米尔的勇气,或许阿米尔没有真正地勇敢地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但在哈桑眼里,阿米尔是他唯一的最好的朋友。



“为你,千千万万遍。”因为友谊,哈桑甘愿为阿米尔承担起恶作剧的后果,勇敢地站在阿米尔少爷面前保护他,并心甘情愿地为他追风筝。


这一生,他都在为他付出,为他牺牲。


可是在阿米尔眼里,“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从来都存在于他的观念里,所以他捉弄哈桑后,尽管心存愧疚,但很快就可以得到自我谅解和自我体谅,乃至于斗风筝比赛后,面对因为追风筝而被阿塞夫抓住强暴的场景,他懦弱的逃离了。


对于书中的人物,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对错,当然,我也不想去评判些什么。


哈桑太过完美,体现出了人性的大善,无关种族信仰,可也正是因为他的完美,让我们只能在书中剧中想象,作者塑造的就是一个美好的假想,而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而阿米尔少爷就如同我们身旁的每一个人,他也许善良,但面对危害自己生命安全的事情时,也会因为害怕懦弱而选择逃离,甚至为了减少自己的罪恶,而选择逃避罪行,将莫须有的罪行压在哈桑身上,借以赶走哈桑,减少自己的罪恶感。


可是,很多时候,逃避从来都不能减少痛苦,相反,一个有良知的人,只会因为被逃避及隐藏秘密而越发愧疚,日日受着罪恶的折磨。


所以,作者在开篇写道,“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往事从来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忘记,很多时候,它只会越发清晰,时不时从时光深处跳出来提醒你曾经犯下的罪恶。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的话回响在耳畔,通过拉辛汗,他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已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唯有一个孩子还遗留在时间,阿米尔终于战胜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去拯救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儿。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主动采取行动去挽救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而非因为恐惧选择逃避。


所有的一切都好似一个轮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阿塞夫抓走,并以同样的方式欺辱索拉博,一如当年对待他的父亲一般。这一次,即使深知自己不是阿塞夫的对手,阿米尔依旧选择了对抗,以自己的生命去争取索拉博的生命以及自由。


他一如当年一般弱小,不是阿塞夫的对手,可是,他却已不是当年那个懦弱的阿米尔少爷了。弹珠打进阿塞夫眼眶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奋不顾身保护阿米尔少爷的哈桑,他们是父子,未曾约定,但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保护阿米尔。


幸而阿米尔选择了善良,选择了面对,而非逃避,否则他的一生都将会在忏悔罪恶中度过,守着一个见不得光的秘密,一个人在黑暗中舔舐伤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拉辛汗说过:“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阿米尔与哈桑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可一个是世俗承认的存在,将继承父亲的所有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免受刑法的特权,而另一个却是奴隶,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此后一生都位于人下。


阿米尔的父亲是痛苦的,所以他选择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祈求为自己赎罪,在阿米尔身上,他看到了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部分,表现出的冷漠与厌弃是源于对自身劣根性的厌恶,而哈桑身上所具有的忠诚勇敢正是他所推崇的,正因为如此,他很少对阿米尔和颜悦色,也造成了阿米尔对自身的苛刻。


但无论从哪一程度上来说,阿米尔的父亲的救赎是成功的,罪行带来的善行惠及小镇上的很多人,即使对哈桑的愧疚难以弥补,但于不知情的哈桑而言,他有一位关怀他的老爷,或许这就够了。


以一位未经世事的成年人看来,为了可以收养索拉博辗转将其送进恤孤院的作法,我可以理解,同时,若是站在索拉博的立场上,经历了世间罪恶的他为了避免回到恤孤院而选择自杀,我也可以理解。但理解终归是理解,而非感同身受。


很多年前,哈桑为了阿米尔少爷追风筝,很多年后,阿米尔为了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在异国他乡,累积多年的抑郁与忏悔终于在风筝翱翔于天际时释放,他终于驱散了第一次追风筝时笼罩在心灵的阴霾,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拯救了自闭的索拉博。


曾经,哈桑对阿米尔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一次,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这里,风筝,成了心灵救赎的象征。


他在心底承诺,他定将永远关怀索拉博,一如当年哈桑忠于自己一般。

追风筝的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胡塞尼的故事非常奇妙,进去以后无法自拔。我想这种魔力来自于爱,对家庭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人类这样一个善恶具存的生灵的爱。在这个小说中,阿米尔三次感知于“为你,千千万万遍。”从理所当然的接受到热泪盈眶的熟悉感动到发自肺腑的献出,不可畏谓经历了沧海桑田,人世路巨变,。中间两处甚为动容。一是同样背负愧疚而不断行恶的阿塞夫,他在被索拉博射瞎眼睛,真的应了当年应由其父亲哈桑行刑的“独眼阿塞夫“的命运,惊人的命运安排,实则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而这当年因种下的此果,并不与阿米尔撒谎、驱赶的愧疚、犯罪感有本质差异,人在爱恨情仇中争夺、沉沦,由爱成恨,由善向恶,对生存根基-爱的争夺上人类皆是嗜血兽,所以阿塞夫魂游充满生死气息的医院,怅然对阿米尔说出:你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我和你才是孪生兄弟。另一处震撼便是阿米尔撕开种种事实真相,将父亲的一体两面,愧疚、罪恶于阿米尔身上体现,高尚、慈爱于哈桑身上体现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时,他终于能将伤害汇集,打包拂去,那个真正浮出来的东西就是宽容。父亲的罪恶让其无法正视罪恶之源,而将痛苦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好在,父亲不断用其其他善行不断弥补不得已下的罪恶黑洞。实质上罪恶黑洞的起源是人之恶的体现,人之恶向全在于人类“”不断需要被表达的所谓叔本华“世界意志”。本质上无非维系生存而不断叫嚣的本我欲望。稍不留神,便有踏入泥泞的危险。但可以说人的一生总会与本我搏斗,总会意识里“湿鞋”,行动上的刹车和悔过、宽容是拯救之路。如可米汗所说:不用对自己太严严苛。每个人都带罪而生,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接纳本性,勇于认错,能够包容,包容自己和他人。每个人某种意义上都是罪人。

追风筝的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回想整个故事,两句话最为关键:1. 为你,千千万万遍!2. 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你,千千万万遍”多数是哈桑说的,它出现多次,表现了哈桑对阿米尔的深情厚谊和忠诚。这种至深的毫无保留的感情,让阿米尔对哈桑的所做所为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是阿米尔的爸爸的生意伙伴,也是阿米尔的“人生导师”拉辛汗说的,它点醒了阿米尔的良知和内心渴望:要让内心曾经见不得阳光的部分拿出来晒晒!他通过对索拉博的营救和最后的为索拉博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完成了自我救赎!n文中还有细节值得深思!就是阿米尔从长大到美国生活的十几年间,几乎都不会去祈祷真主。但在施救索拉博的过程中,即自己真正的遇到困难时,开始祈求真主,并说如果这次能得到真主保佑,以后会相信真主并坚持祷告!这一点,恐怕在多数人身上发生过,即平时没事时,把心中的神忘得一干二净,但真的遇到困难,就想起了“神”,想起了祷告!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平时没事不会想god bless me,真是遇上难事,心里还是会想,god less me 一次吧!也许,要常常把主(god)放在心上,而不是遇事时才求,才能更灵验呢!n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