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6-18 10:38:27 读书赏析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作者:张贤亮
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冲破“”性禁区“”的小说,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我”从劳改农场放出来后,在一个曾被称为“鬼门关”的农场里,遇到了八年前,还在劳改农场时有过两面之缘的女人黄香久。虽然此前,只曾见了两面,而第二面只是匆匆路过时遇到,但是这个叫黄香久的女人,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第一次见到黄香久,是在劳改农场水稻田间的排水沟里:黄香久正在洗澡!黄香久仿佛忘记了一切,全神贯注地享受着洗澡的快乐,她忘记了自己,“我”也忘记了自己。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这是一本明显的当代文学“伤痕,反思,改革”题材的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这三本都是围绕这一个经历坎坷的知识分子章永璘写的,从而形成了“章永璘系列小说”。本来是想找《绿化树》的,觉得那是第一部,但是很可惜没找到。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讲的是章永璘对“性压抑”和自身精神创造力关系的反省的故事。由于长期处于被监管状态,章永璘得不到女人,他只能自我压抑,同时他对女性身体的渴望又被外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控制。当他在三十九岁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黄香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患了阳痿,而黄香久则另寻新欢,让章永璘受到新的耻辱和痛苦。这种不幸,是文革政治的迫害的结果,是对于知识分子的一种肉体阉割,与之对应的是精神上的阉割,他由害怕政治转化为逃避政治,在生理上表现为性能力的丧失,最后变为极端的对女人恐惧。知识分子本来是从事精神生产的,要创造和传播精神文化的,但时代的压抑和摧残,不但来自外部,还内化为章永璘这样的身心疾患。

作者张贤亮借传统的爱情故事来表现文革历史,使性和政治建立了某种联系。所以这本书从一开头就让我想到了《黄金时代》。福柯曾指出:在社会领域中,有一些话语是被允许出现,而另一些则是不让出现的,而受到最为严格控制和禁止的话语领域就是,性和政治。因为性和政治的讨论绝非中性的,他们与欲望和权力有关。对欲望的谈论本身就是欲望的对象,对政治的谈论本身同样是政治的对象。

好像更能理解《黄金时代》了,虽然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写的太露骨,要重刷了。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没看这本书之前,还以为这是不是又一部巜绿化树》巜习惯死亡》,看后推翻了我的猜测。在那样一个国家命运动荡不安的年代,个人命运更无从把握了。人人在猜忌,人人在提防,人人在做着看似合理实则可悲可叹的事。书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让人看到了特殊时期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一个在臆念中都渴盼异性的成年男子,为何真正拥有后却想着离开,难道仅仅是因为黄的一次出轨。也许这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能干勇敢有涵养,都没能让他真真正正成为一个挺直腰杆的男人,从女人那儿也没获得,他要的一切在那个时候给不了他,因此他想再去寻找。书中最后点题何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既抽象又深刻,非常值得玩味。个人觉得书中大段的心理描写过于天马行空,如与大青马的对话,以及与老庄马恩的对话等,虽则反映了思想斗争的复杂性,却觉篇幅冗长。小说发表于1985年,对于文革时期的人和事,书中带有深刻的反思。这也是张贤亮同类作品的一大特点。认识一个作家,就要读他的作品,读了他的作品,才能了解一个时代。我有幸采访过张贤亮,并读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尽管他带给人一些非议,但对于他的作品和做事的远见和能力,是非常佩服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伤痕文学作品。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比如我)难免会对文革题材有诸多好奇,这也是为什么会阅读此书的原因所在。然而伤痕文学从来都让我有些失望,总是无限放大文革的荒谬与残酷,以至于会怀疑这不过是艺术上的杜撰而非事实。若据身边只言片语的口传文革史,无非就是帮派械斗、家人因立场不同而反目、上山下乡等等诸如此类的具体事实,并不曾牵扯到赤裸裸的人性如何如何。因而,作品若能只是陈述事实而不一味的拔高思想,个人以为会更好。

伤痕文学终将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未来可能只是留下几个词条而已。但这本书中的很多语句确实足够精彩,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真心做不到。之所以给三颗星,实在是因为这本电子书中有很多的错字与别字,看得人无比心塞。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