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3)篇

【6】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过当年出版的新书,因为没有经过时间检验,质量实在信不过。读一本书,一是久仰亲王大名,二是大明这两个字对我的吸引力也足够大。而揽卷一读,果然没让我失望。
②本书以通俗又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明代六起公案。而之所以说是“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因为这六起公案皆“起于微末”,几乎没有涉及到庙堂之上,换句话说,书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皆是我们为所未闻,更不会出现在史书上的,甚至其中有一起舞弊案,赃款一共不到十两银子。但就是这些小打小闹,正从细微之处反映了大明粉饰太平的同时,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千疮百孔,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正如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的以平凡见不平凡。
③亲王本人为本书,或者说这六起公案的宣传效果增色不少。
第一是亲王的文笔,娓娓道来又暗藏玄机,尤其是丝绢案和笔灰案,读起来就像听书一般引人入胜,其实这些案件并非亲王第一个发掘,而是史学界早有人加以详细整理研究,只不过那些历史学者的著作或论文太过深奥,与大众之间有高大的藩篱,亲王所做的,一言以蔽之,便是一项伟大的科普工程。
第二是亲王的严谨态度。科普工作的难度比研究有过之无不及,既要将浩如烟海的科学资料悉数阅览,又要有过人的文笔和逻辑将枯燥的原始资料整理成通俗有趣的语言,同时最重要的还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加入半分自己的主观臆断。
这三点,正对应了唐儒刘知几于《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备的三个特质:史学、史才、史识。
第三是亲王的知名度。书中也提到,很多历史学者无私的为作者提供原始史料,希望他能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这样的待遇,一般人显然不会得到,就连我本人,不也是冲着亲王的知名度才翻开这本书的吗?
④“司法问题,政治解决”是本书的关键词之一。本书提到的所有案件,最后即使是正义的一方获胜,获胜的原因也绝不是因为他们身属正义的一方,而是因为党派斗争需要。就好像徐阶能杀严世蕃,不是因为他贪赃枉法遗祸天下,而是因为他盖的房子占了“龙气”。民众的正义能得以伸张,只能赌运气,赌自己的利益刚好和党派斗争中获胜的一方相符,或者赌自己刚好碰到一个绝对霸气正直的官员,敢一个人单挑所有人。
无论哪种,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⑤费孝通先生的《中国绅士》一书可以为本书做一个很好的背景知识补充。正所谓“皇权不下县”,在古代,皇帝的权力,亦即对官员的直接任命只到县一级,然而一个县的人口成千上万,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管理的,在县长与民众之间,就需要士绅阶层来调和。马伯庸提到,铁打的县官、流水的县吏,一个县的县长由国家直接任命,但只在任几年就会被调走,而县吏大大小小的工作人员,全都有当地士绅担任,且世袭罔替,换句话说,在县里名义上县长最大,但如果照顾不好士绅的利益,很可能“县令不出县衙门”
这就正如费先生所说,中国的实际掌控者,就是这些中国绅士。
⑥正如黄册制度的兴衰进程与明帝国的兴亡过程暗合一样,我在想是否一个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除去上古三代外,西汉214年,东汉196年(东西汉当然要分开算),唐289年,辽265年, 明276年,清267年……是否没有任何一项政治制度是绝对平衡完美,或者即使有,执行人也绝不会奉公守法,因而制度最终一定会走向溃败,必须靠天下大乱重新洗牌才行?黄册制度也许正反映了这样一个规律,在黄册施行之初
“黄册和里甲制锁住了人口相关的税费和徭役,鱼鳞图册和粮长则掌控了田地租赋。黄册、鱼鳞图册以及里甲制三位一体,构成了一道又一道纵横铁索,牢牢地把百姓钉在了土地之上,动弹不得,化为稳固税基,源源不断地为朝廷输血。
大明凭借着这三样工具,将控民之术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历数前朝,还从未有一个政权对民众的控制能做到如此深切细致。”
但是仅仅到了几十年后的宣德年间(仁宣还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就已出现了各种营私舞弊,到了百年后的成弘中兴(历史上少有的中兴时代)几乎成为了大家默认的死穴,而到了万历年间,就到了即使是活太师张居正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只能另起炉灶,推行一条鞭法续命。
“在这座黄册库里,记录着整整一个王朝的田土盈缩、民生消长。你可以拉远视角,注视大明王朝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也可以拉近视角,看到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家庭的生老病死。其存储之巨、信息之丰、分列之细,是全世界档案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奇迹。”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第(2)篇《显微镜下的大明》2月15日n亲王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力度水准,这是第一次读他非小说类作品,仍然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在依托着这本书。说是一本相关问题的论文集再组合也不为过,只是这种组合能力常人无所能及。那种在知识储备上的碾压,不是过年看电视里诗词大会头脑风暴那种靠积累和天赋的碾压,而是一种沉淀,一种一大面墙直行推进不给你任何躲藏或者挖洞的机会是那种碾压。说到明朝的这些“边角料”,在真正的学者眼里,都是具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资料,但是在我们这些读者眼里大概只是那个远去的年代下看起来或滑稽或枯燥的偏远故事。说起来奇怪,现在让我想想这些有着史籍证明的小故事,我竟然能想起来不少,再和自己不怎么地的历史知识一结合,好像真的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明朝:一代代官员林立法度迭代而新,一页页沾满尘土的书页静默无声。更多的,好像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现在。大概是我想太多吧,私以为历史就是用来喻今的。你看那大明朝的恢弘之下藏着多少不可言说的螽蟁蟊蠹,又有多少地与民、民与官、官与官、官与皇权、皇权与地循环往复的错综缠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各种上层建筑的不断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是每个当事人所面临的“经济基础”。这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给我们看的历史课。可能我太笨,还是摸不到亲王的门脉,只能对着那些半个世纪前的小人物小故事看上一乐,再想想当今的时代,沉默一会,大概便忘却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赏析 第(3)篇这些年看过的最精彩的历史类书籍。以侦探小说的口吻将明代的日常案件娓娓道来,在细节中领会明代国情,着重体现问题,使明代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光鲜亮丽。事实也正是如此,需要给那些标榜明朝是汉民族盛世的人一记耳光。不过难免狗尾续貂之嫌了,精华个人认为全在前两章,社会型案件,情节曲折,反映的问题深刻。其次第三章,从社会斗争回到家族斗争。第四、五章则针对前两章提到的关键主题扩展详述。第四章亦可独立成书,以社会事实论述居多,而没故事性,显得有些乏味,大意是「明代的户籍国策和税收及百姓逃税漏税官员敛财大全」。第五章则是「底层小吏贪一时便宜一发不可收拾牵连n多人共同犯罪之乌龙」。第六章则是用完最后一点笔墨说民间案件都可作为政府大佬争夺政治利益的素材。相比之下,前三章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甚至,前三章分明就是显微镜下的徽州。或许今日之南京仿佛是安徽省省会,也不是没道理。全书着力写南京地位居多,仿佛北京只是有个皇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