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先说点题外话:曾国藩对我影响很大,正如书中所写,对于个人精神成长,曾国藩总能给予我们力量。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原则,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和认同,并以此为行动的具体指南。我在长沙读书时,喜欢一套《曾国藩大传》,在图书馆先后借阅过三次。细数看过的资料:萧一山、刘忆江和唐浩明的传记、百家讲坛《曾国藩家书》还有凤凰卫视的纪录片《近人曾国藩》,都饶有趣味。买过一套《曾文正公全集》,后转送给师弟;临近毕业去了一趟湘乡的富厚堂,并得一首打油诗:风雨凭江山,清明吊古人。雾山蒙蒙意,曲水依依情。功名楼中藏,富厚堂前寻。千秋功与罪,毁誉不掩真。不过,毕业后就没有相关的阅读记录了,直到本书的出现。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写得很好,他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思考,《曾国藩传》自然也不错。第一,曾国藩做到或者说部分做到了三不朽。在立德方面,他始终践行着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堪为楷模。曾国藩是务实派,对于理学的条条框框,他恪守但不拘泥。任何事物都应放在具体的情景里分析,像许由那样的隐士,立德并不难;而像曾国藩一样,为官有德却实属不易。在立功方面,撇开意识形态的争议,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足以让曾国藩彪炳千秋。在立言方面,曾国藩可谓别开生面,他不是靠诗文,而是靠家书。当然,有人称曾是晚清最后一位大儒,肯定也是有道理的。第二,曾国藩给我们平常人最大的启示,是他的自我教育模式,即反省精神加上坚韧不拔的毅力。他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只不过他教育的对象是他自己。从这个意义讲,曾国藩绝对是东方文化中自省精神的符号性代表人物。第三,曾国藩成功的要义,在于能力基础上的“忍”与“挺”。虽然人们都强调曾国藩的资质一般,但是他的阅历非凡。在创建湘军之前,中央六部中他署过五个部的侍郎;他较早及第,并且得到穆彰阿的提拔。忍不是闭闭眼,挺不是咬咬牙,能力和运气是成功的基础。第四,曾国藩最大的精神气质是勇于探索和开放包容。这两项气质分别体现在他的两项事功中:平定太平天国和推行洋务运动。
曾国藩传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左传》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之事,曾国藩悉数做到。
曾国藩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人,自幼资质平庸,天性愚钝,科举三次不中,身体也不好。就算当官后,仍有好色,懒惰等小毛病。但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敢于正视自己,时刻自省,并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他的人生中,他就是不断的自省,不断的改正攻克自己的小毛病。
文人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曾国藩一生恪守“忠君爱国”的准则,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作为臣子,恪尽职守,忠诚无二。当苦心训练出强大的湘军后,并没有拥兵自重,而是一心为朝廷平复太平军。
作为兄长,父亲,丈夫,儿子,谆谆教导,春风化雨。曾国藩十分重视对家人的教育,一生中书写家书近1500封,书信对象涉及他的父母,兄弟,子女,夫人,内容包括修养心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可谓面面俱到。
在与人交往上,曾国藩宽厚、严谨、公正。左宗棠曾受其恩惠但与他交恶,但当左需要筹饷时,曾国藩鼎力相助。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年轻时爱睡懒觉,曾国藩并不责备,而是耐心等他,使李鸿章正视自己的错误。面对棘手的“天津教案”一事时,曾国藩全力解决,为后任的李鸿章清除障碍。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很大,然而角色所限,一个人再忠心,再修德,再努力,也只能是一个“能臣”。时代、局势所限,在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末期,个人再努力,再学做圣人,也无法更改颓势。虽然曾国藩个人比较开明,外交方面有才干,尽力设造翻译馆,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创设条件。然而无论怎样,个人力量无法力挽狂澜,他只是一个“忠诚者”,而非“改革者”。但这都不妨碍他成为清朝末期,甚至是历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曾国藩传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大厦将倾,曾国藩已立于危墙之下。他并没有选择逃避也没选择麻木不仁而且勇于承担,希翼力挽狂澜,令人动容。
在那个时代,曾国藩将博弈技术应用到了极致,进退自如,最终全身而退,非常了不起,这不是光靠“德行”一项能保全得住的。所以“愚”和“拙”根本不是曾国藩的真人标签,而是他在那个时代最趁手的博弈人设。他智慧超群,极具洞察力,每次都能看清事情本质,厘清轻重厉害,选出最佳策略。即便今人重新推演当时事件,也难以找出比他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天津教案里,宁可牺牲个人名节也为国家求不战,短期虽遭受狂风暴雨,但后世回望,又不得不赞叹他的良苦用心。
全书看下来,曾国藩在待人处事上,不争一时之短,胸怀宽广,不忮不求。确是一个好学有智慧,深谙走一步看三步的经世之才。想必他下棋的技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