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书赏析(3)篇

博物馆是充满文物和知识的好地方,大家都喜欢去博物馆看展览,从那些古代艺术品当中,吸收知识养分,获得思路灵感。博物馆也是高雅、有情调的地方,能给每个参观者带来穿越时空、和古人交流的体验。
木心说:择友三试,试之以酒,试之以财,试之以同逛博物馆。
这话说的极好。
博物馆实在是个奇妙的地方。
有些人逛博物馆毫无目的性,也没有感兴趣的东西。想来,脑子素来是空的。
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或许你并不会都知道,带着一颗感动之心去观赏,也是一种情商的体现。
抛开深度和内涵不谈,和一个毫无情商的人交往,也实在无趣。
中国的博物馆大约是四千多家吧,每一家博物馆也应该有它的独特之处,通过博物馆去看中国,也是一次关于历史文化的盛宴,我们也可通过物质文化去重新认识中国。
这本书,张经纬先生犹如一名侦探,通过丰富的博物馆展品,破译从秦汉到元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终极梦想。他梳理了中国人“寻仙”的脉络,非常有意思。他说秦汉时代,帝王都热衷寻找海外仙山,寻仙纵然都是失败的,但并没有阻挡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寻仙渴望。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博山炉,是汉代工匠心里想象的迷你版“仙山”,当香炉生烟,烟雾缭绕,仙山就出现了。
秦汉王朝对域外世界的向往,召唤起中国文化最底层中对“神仙”之境的向往。杂糅了“仙人”与“先人”观念的博山炉,燃尽了秦汉帝国的积蓄,也打开了帮助后者登天的不归路。当神仙从远方来到中原边境时,他们不小心遗落了羽衣,变成了东汉护乌桓校尉墓葬壁画上“胡市”中的骑士。
通过这本书,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文物与文化,它们作为古人生产和消费的产物,深深揳入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这个事实也一再启发我们,只有通过与世界的交流,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巩固自己的传统。不但对于中国蓝染布的故事应当如此,对于中国其他文化遗产也应如此。只有将这些收入博物馆的古老文化,还原到它们本来生长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才有机会真正了解它们,并重新打开我们审视中国历史脉络的新视角。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书赏析 第(2)篇这本书亮点颇多,通过博物馆展品见微知著,以点带面,是了解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里面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很有启发性
不过也有很明显的缺点——有可能是我的历史观与作者不同,也有可能是我的阅读理解不过关——我觉得作者关于历史发展脉络的切入点虽然很新奇,但是似乎有点以偏概全。 比如茶叶对唐朝中后期经济的影响是否真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觉得在封建王朝,对社会经济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当时的土地分配状况和社会安定水平。茶叶作为单一的经济作物,亦或者一个新兴产业,在整个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其体量是否能起到支配地位还有待商榷,至少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出确实可信的数据支撑。
比如将明式家具的兴起原因,归结到私家园林兴建风潮而催生出的大量需求。
而我始终认为,明式家具的兴起,主要依托于明朝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背景背景。明式家具的发展,经济发达是基础,宋元家具提供了技术轮廓和审美趋向,而南洋硬木的大量引进和应用,更助推了明式家具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古典家具都是榫卯结构,而南洋硬木的材质特性,使得榫卯结构有足够的应用土壤得到发扬光大。
还有蓝靛布,也有这样的疑惑。把蓝靛布作为典型代表,解释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对封建小农经济体系的瓦解作用,是可以的。但是说太平天国起义的参与者都是因为蓝靛布而失去生活依靠的手工业者和农民,我就觉得有点夸张了。
当然,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十分具有吸引力。
在中国古代中原政权和边境少数民族的此消彼长中,从两方的贸易往来入手。中原王朝为了对付边境之患,收买和培育另一少数民族去作战和牵制,到最后却养虎为患。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书赏析 第(3)篇好书!一本生动的有温度的历史读物。大致按照朝代顺序,每章介绍一个博物馆收藏的门类。每个门类从介绍物品本身开始,进而介绍围绕它们发生的历史故事,最后带出这些文物对历史的巨大反馈。逛博物馆,让历史更生动;懂历史,让博物馆更有趣。
如果你常常在逛博物馆的时候有口难言,读读它,相信会给你不一样的视角。
以下是不负责任的各章简介:
石器时代 - 玉器:可能是货币而非礼器。
东西周 - 青铜器:原料产自江南,难怪吴王夫差那么多青铜剑。
秦汉 - 博山灯:做工精美的香薰炉,满足秦皇汉武的仙山梦。
东汉 - 壁画:东汉养虎为患,封官赐粮让草原部落崛起。
魏晋 - 书法:四大书法家可能都是道教画符太多练成,十万小时天才理论诚不欺我。
南北朝 - 佛像石窟:南朝信佛出世,导致愈发衰退;北朝信佛却促成群体性奋进。二手知识害人不浅。
唐宋 - 茶马交易:因为茶叶提神作用对佛教徒的重要性,茶马交易取代丝马交易,缓解中原王朝危机。
宋代 - 山水画:因为现实压力大,只能寄情山水。群众可以逃到深山,皇帝只能赏山水画。
元代 - 园林:元朝对南人政策差,有钱人只能任性造园把钱花。
明朝 - 家具:郑和下西洋促进贸易,经济发达人们开始追求精致家居。
明清 - 火器:明朝散播红夷大炮炸死努尔哈赤的谣言,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清朝 - 蓝染布:手工制造蓝染布遭西洋布冲击,经济萧条致太平天国运动。